连云港花果山

现在位置:首页>>旅游景点>>连云港花果山


省份: 江苏省
城市: 连云港市
县区: 连云区
景区级别: AAAA
门票价格: 100元
连云港花果山地图:

点击地图区域不放拖动可移动地图, 使用左上角控制器可缩放地图.(地图位置标点偶有误差,仅供参考)

正在努力装载连云港花果山地图...


简介:
花果山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境内。花果山山门建成于1996年7月1日。一到山门口,《西游记》氛围便扑面而来。山门是在传统古城门 的骨架上,用现代表现手法加以渲染。正门上首为孙悟空的头像,背衬圆形图案,象征功德圆满。 北侧有唐僧师徒4人西方取经的浮雕,下方有6只圆雕雄狮把门,广场四周有109只石猴迎宾。山门背面的匾额上镌“东胜神洲”四 字,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代主席沈鹏先生题写。透过中间的门洞,可看到松林中吴承恩雕像。

步行沿仙人桥、竹节岭、十八盘登山,也可乘汽车直抵山顶。十八盘路侧有一块石头形似鲤鱼,头在地面,半献身子在地下。相传 古代皇帝怕江山不稳,派许多阴阳先生到各地去查访和破坏龙脉,这天有一位来到云台山,发现了鲤鱼石,又见这条岭上有个第一 天门。他知道鲤鱼只要跳过天门便成了龙,托生在山主家,长大就会抢夺皇帝的江山。阴阳先生找到了山主,把情况如实地告诉了 他。山主很高兴,便问怎样才能使鲤鱼跳过天门。阴阳先生对他说,只要在鲤鱼石旁修个十八盘,就能顺势飞上天门。于是山主雇 人昼夜施工建起了十八盘,阴阳先生也就放心地走了。原来鲤鱼跳过天门才能成龙,若是落在十八个盘子里,那只能是人间的一道 菜,风水也就这样被破了。

攀上十八盘,走不多远便是南天门。在《西游记》里它是玉皇大帝灵霄宝殿的外大门,每次孙悟空上天求救兵,都是先经过这里通 报。南天门旧有关帝庙,毁于日寇的战火,林则徐曾在鸦片战争前到这里观赏过,并留下了三首著名的七律。

由南天门下行抵九龙桥九龙桥为花果山的主景之一,位于群山环抱的幽谷之中,有九条大涧在这里汇合,然后奔流向山下的大海 。过去香客从南天门小路下至谷底,稍事休息便可鼓气继续向上攀登。 这一降一升虽增加了登山的艰险,但却平添了跌宕起伏的情趣。九龙桥建于明代,为体量较大的砖构拱桥,它不仅方便了过往行人 ,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一座艺术精品。桥旁的大银杏已近千年,是宋代的遗物。它用浓密的绿荫笼罩着九龙桥,桥上山风阵阵,桥 下流水潺潺,松涛盈耳,鸟语花香,把游人的疲劳消除得一干二净。 桥南有九龙将军庙,也就是这座桥的桥神庙;北面高处是茶庵,过去专供游客休息品茶,现辟为吴承恩纪念馆。 沿山路攀缘或乘缆车可至三元宫三元宫是云台山区的主庙,也是花果山的主体建筑。
景点类型: 山岭*,AAAA*
出行方式: 参团*,自助*,自驾*,长途汽车*,火车*
适合人群: 家庭*,个人*,情侣*,朋友*
游玩项目: 登山*,文化游*,观赏*
景点:

花果山---太白石

    
花果山---太白石
在小乌龙潭东边的山涧中间,《云台补遗》说它“在新县南山大雾崖下。相传唐朝大诗人李太白游山曾饮于此”。人们称之为“太白涧”。涧边有一块水泥制的文物标志牌,刻上“太白石”三字,这是市博物馆1983年文物普查后建的。在标志牌西边还有一块铁制的文物介绍,确定这里是市级文物。 
这里的涧心有一块巨石,石面平整,俗传李白当年游云台,攀草牵棘,缘涧登岭,玩罢畅饮,醉卧于这块大石上,待他醒来,听说他的一位日本朋友阿倍仲麻侣――中国名叫晁衡,回国途中在海上遇难,他控制不住自己的泪水,痛哭一场,挥泪长吟: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李白边吟边想自己的老朋友像明月一样,沉入海里,不再归来,无限哀愁。苍天同情,青山共感,层层白色愁云笼罩着苍梧诸峰。 

花果山---猕猴

    
花果山---猕猴
花果山风景区在1987年10月以广西南宁引进猕猴30只,以江苏省徐州引进6只,从淮阴引进4只。繁殖了20只,这是第一批引进猕猴。第二批是在1999年9月11日以灌云县鹿场引进4只。第三批是在2001年3月12日从东海县鹿场引进20只,至2003年11月共繁殖25只。 
花果山引进的猕猴,全称为“恒河猕猴”。原产地是在印度恒河流域。

花果山---乌龙潭?小乌龙潭

    
花果山---乌龙潭?小乌龙潭
太白涧中,有一巨崖,高两丈许,崖上有石棱四道,犹如台阶。巨崖下有一深潭,深丈许,即“乌龙潭”。涧水由巨崖南的凹槽直泻而下,很像银龙出峡,形成天然飞瀑,声震群山,隐隐若雷,珠玉飞溅,令人叫绝。水入潭内,色深如黛。这里几乎常年无阳光照射,阴森森的。南面峭壁底部,张百川诗刊刻其上: 
龙潭喷雪响涓涓,彻耳声音万谷传。 
金顶划开青涧路,银涛飞出碧峰巅。 
浪翻海倒层崖吼,石破天惊匹练悬。 
行入半山凉似雨,不妨倚树听流泉。 
民国十一年(1922年),东吴大学教授俞子夷及著名职业教育家黄炎培,来云台考查农村教育,也曾到此观赏,还拍摄风光照片,搜集在《云台风光影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韩李村在潭上游建水坝以拦蓄山洪,致使流断潭涸。 
乌龙潭东边涧中另有一潭,叫“小乌龙潭”。潭水澄碧见底,游鱼可数。潭畔多立崖对峙,犹若石门,山水由山石间急流涌出,叮咚有声。那些立崖侧有张百川的四首诗分别镌刻其上。描写这里的四时风光。春天是“极目南屏秀,天高峭壁摩”、“水落游鱼少,山深啼鸟多”;夏天是“骤雨凌空洗,岩腰瀑布横”,“涧险泉流壮,崖高水怒鸣”。秋风吹,满目苍茫,潭水经霜更蓝,枫叶霜后愈娇;冬天,西风飕飕,野梅点点,雪儿覆盖山头,云儿迷住山路,山雀想找个暖和处而又不知要飞向何处。尽管如此,仍然叫人难舍难离。 
诗刻字迹清晰,读诗而后观景更觉景妙,观景而后读诗更觉诗奇,可谓相得而益彰

花果山---龙池

    
花果山---龙池涧
磊石畔的天愚亭东边,就是“东磊水库”。东磊水库的上源头,便是有名的“龙池涧”。龙池涧里的“碧龙潭”,离水库约二百米,潭边一巨崖上刻“碧龙潭”三个大字,字径盈尺,清秀挺拔,老远即可望见。潭上断崖高十余米,平时细流高悬,淙淙有声。即使是隆冬枯水季节,仍然是水流哗哗,喷珠溅玉,显示其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当地人说,每年春夏,风雨一来,雷鸣如响斯应,潭吼谷号,倾刻间,涧若“天河”,潭舞“蛟龙”。云与潭接,潭与雨连,听之如狮虎咆哮,观之似惊马群奔,景象十分壮观。这里瀑布如练,飞泻入潭,隆隆有声,与四周青山绿树相映,瀑布全绿,直如“碧龙”狂舞,称汇集之处为“碧龙潭”恰到好处。 
碧龙潭水深数米,清沏见底,潭下三五十米处,有一天池,当地人称之为“女儿池”。传说风流大仙吕洞宾曾躲在石海中的一块巨崖后,偷看众仙女在这里洗澡,后被仙女发现,他十分尴尬,无地自容,便化为石,至今尚立石海中供游人奚落取笑。 
龙潭涧北侧,有一椭圆形凹坑,深可漫脐,绿水莹莹,群众传说是龙女沐浴之所。旁边更有小池,人们说是龙女“洗头盆”。龙女洗澡、洗头,自然要选这么一个幽深僻静而又充满阳光的地方。这里的水清凉,一掬拂面,浑身清爽,满脸润滑。再往上走,就是龙池了,比龙潭更大更深,池边悬崖峭壁。壁上怪石峥嵘,奇松错落,壁顶直插蓝天,白云飘绕,苍鹰盘旋,比国画大师笔下的水墨作品更有灵气。游人来此,自有“人在画中画掩人”之感。谁在这里,都可听山风猎猎,涧水淙淙,都有超脱尘寰、飘飘欲仙的韵味。就在这涧边崖壁上,有一块行书大字题刻,文曰:“血战连云”。旁缀小序曰:“民国二十七年五月,余率所部守备连云,与日寇血战数昼夜,转战老窖,途径东磊。”题名为“李志”。李志,四川合川人,乃中国抗日将领,系国民党游击总队系列。“血战连云”附近,还有一块石刻,那是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抗日已经胜利,连云市政府正式办公,一位由铜山来市赴任的官员张仁题写的一首诗刻在这里,诗曰:“未建新都市,且先劝务农。黄花香晚节,老圃淡秋容。沧桑难言重,出山不计重。未随潮起落,百政在中庸”。 
这一条龙池涧,群众都把它叫做东磊龙潭涧,发源于花果山金牛顶,经围屏山与黄崖顶间的山谷,入东磊水库,长约5公里,本身就是一条风景长廊,还有许多景点有待开发。 

花果山---朱樱

    
花果山---朱樱
“东磊朱樱”是顾乾《云台三十六景》之一,与“东磊奇石”同在一处,只是作者的趣味不同,着眼点不同罢了。朱樱开花早,先于叶,故每年早春,这里的每一崖侧都有朱樱的花儿,那样娇媚。春风连吹几日,这里就是花的世界,“石海”一下变为“花海”了。清明前后,朱樱花落,嫩叶萌发。翡翠点点;小满前后,朱樱成熟,又是一番景象;芒种时,这里则是一片碧绿的“树海”。 
东磊的樱桃,久负盛名。《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载:“石磊山在北沟浦上,山有樱桃千余本,杂以诸树,紫翠烂然”。东磊樱桃之多,久为云台之冠,樱桃之优,云台之最。成熟期早,多为“立夏红”、“大白玉”、“大毛腿”等,果大、汁甜、皮薄、味美,堪称上品。 
百果之中,樱桃一直被人们誉为“春来第一果”。每年春夏之交,沿着逶迤的山间小径上行,徜徉于石海间,看樱桃株连株,枝连枝,葱茏茂密,听山间鸟鸣,自会陶醉。不论那一株樱桃,翠叶间红果一簇簇,一串串,红光耀眼,晶莹透亮,犹如万千嫣红的火珠,缀满枝头,远看像漫天的晚霞赐绯,近看则是满眼玛瑙在树丛中滚动,叫人心旷神怡。明代文士顾乾当年来游玩,就曾写下一首《东磊朱樱》诗:“东磊朱樱胜,回环望不殊。丹红争琥珀,甘美敌醍醐。霞散千珠琦,星垂万颗珠。游人从口摘,无俟供宫厨”。到了清代,东磊朱樱更盛于前朝,每年小满前后,樱桃成熟时,采摘者,观赏者,满山皆是,就连平时不出门的闺秀也都趋之若骛,前来大饱眼福,痛享口福。清人谢元淮在《围屏山》诗中写道:“……樱桃数千林,枝枝布浓翠。常闻暮春时,采摘聚佳丽……”。到了近代,东磊的樱桃就更出名了。云台民间诗人张百川一次去东磊看见满山朱樱,居然一口气写了四首诗,对朱樱大发感慨,其一为:“照眼迷离缀紫樱,珠光万颗望分明。黄莺不断枝头闹,那许林间弄剪声。”可谓有声有色。其二为:“露光滴点颗离离,正是朱樱乍熟时。嘱咐小姑莫轻语,恐惊树上两黄鹂。”有景有情,雅趣横生。其三为:“谁碎珊瑚挂枝头,林前忽讶火星垂。山人相赠无他物,惟有朱樱送故知。”可见东磊人好客。其四为:“铺青浓压万峰高,雨后春郊草映袍。有女携篮联队出,绿荫林下剪樱桃。”

花果山---磊石?天愚亭

    
花果山---磊石?天愚亭
在“石海”东北部,东磊水库西面的山坡上。这里古木参差,绿树葱茏,青竹丛生,山花红遍。在绿荫中有三块巨石,上中下交错叠在一起,形成一个高耸而壮伟的奇观,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磊石”。说形象可以,说会意也可以,的的确确是一个“磊”石,犹如鹤立鸡群,引人注目。临近仰视,大有倾斜欲倒之势,令人望而生畏。可它在这里千万年一直没有倒,多少人在这里拍手叫绝,多少人在这里玩味称奇。磊石上有“磊磊落落”题勒,不知出自何人之手,但意味无穷,正是傲立于世的真谛。 
磊石一侧还有一行字:“民国十七年,宋球重游东磊”。此宋球,字天愚,灌云县白蚬人,教育界名士。民国十六年(1927年)在新县的“灌云县第三高级小学”任校长,1930年后从政,先后任灌云县第十区、第七区、第二区区长及灌云县文教科科长。抗战期间亲率壮丁抗日。1942年逝世时年仅54岁。其子宋光梁,长期旅居海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回国观光,言及其父宋天愚先生曾有遗愿,在东磊建一游亭,以示对石海的酷爱。由宋光梁先生出资,在磊石北边不远的山坡上建一小亭,名曰“天愚亭”。亭依山石,紧临水库,红琉璃瓦,飞檐翘角。亭内有小几小椅,供游人在此小憩,望石海中嶙峋石浪,水库里碧波荡漾,别有一番情趣。

花果山---石海

    
花果山---石海
  东磊村的石磊山山坡上,延福观的前面,山谷幽深奇石林立,清人黄申瑾的《云台二十四景》把它收入,称之为“东磊奇石”,说这是“钟鼎胜境”,可真是名不虚传。在东磊庄头上望,或在延福观门前下望,奇石块块,或耸或伏,如惊涛骇浪,似万兽云集。清代大文豪林廷堪有诗描绘它:“凌峋饶异态,万叠势嵯峨。不是鞭羊起,非关射虎讹。云生迷翠黛,雨过洗青螺。遥映松篁里,偏饶别致多”。说这里形态不凡,气势更非一般,巨石滚滚,一望无涯,前推后拥,错落叠压,高高矮矮,长长短短。有的像出海的渔船,在浪头上颠簸;有的像奔泉渴骥,伏流痛饮;有的如雄踞的猛虎,前伏后撑,欲凌空扑食;有的像猎食的雄狮,鬃毛抖起,回首顾盼;有的像呆笨的棕熊,蜷曲抓痒,憨态可喜;有的像奔驰的大象,长鼻甩起,四蹄撩开;更有步履迟钝的乌龟,宿头窥敌;有灰色天鹅,拨掌于青波之中;有俊俏的渔姑,亭亭玉立于石海之上。惟妙惟肖,目不暇接。《云台新志》把这里和黄山、峨嵋的“云海”、贵州镇安的“树海”、以及杭州西湖的“花海”相提并论,可谓慧眼独具。 
  沿山间石径走进樱桃涧,这里奇石就更多了。几乎每走一步都要与不同形态的怪石相遇。每一巨石都将留人玩赏,忘却离开。涧里有一块灵芝石,石上有灵芝纹而得名。纹色苍翠,其上爬满“爬山虎”,点点绿叶,使灵芝石更加秀雅古朴。灵芝石上坡,还有二石,一是出尽风头,兴致正浓的“舞狮”;二是参禅的“老僧”,人们称之为“狮子护佛”。再上还有一石活像“猪八戒”,还有一只“天狗”,使游人应接不暇。 

花果山---延福观

    
花果山---延福观
在东磊村的山上,钟鼎峰下围屏山腰,碧殿丹宫,隐隐浮动于烟霭之间。据《云台拾遗》载,明洪武三年,围屏山下仅建观音殿。明万历年间,观音殿拆除,在此基础上建“延福观”。《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载:“云台山道观以此为盛,观后石屏天成,杂树古藤,宛然画若千幅矣”。民国十二年(1923年)吴铁秋先生的《苍梧片影》中说:“东磊无佛寺,有道观,即延福观。创自明代三中官,中有玉兰山房,面对围屏山,雨后悬流界道,俨挂晶帘。正殿前,垒石起平台,东望海天,目极千里,跻别磴,蹴流泉而上,为斗姥阁,凭栏遥瞩,万划峰在其东北,大小金蝉二岛,对峙若雁,夜半踞阁,可观日出”。此观创自明代,三中官,指的是陈增、高晋卿、周通渊三个太监。时太监陈增,崇祯初年被任命为山东税使,兼领徐州,晚年退老郁州,出资建延福观,死后葬于东磊。延福观山门墙上,尚有一块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的《重修延福观碑记》,上刻:“延福观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崇祯四年(1631年)三中官高晋卿等重建”。“讲殿叠起,房庑连属,丹槛炫目”。由此可见当年的规模和气势。拱形的山门上有朱书:“敕赐护国延福观”,七个大字,笔力雄健,气势雍容。山门呈东南向,门前巨崖垒石,筑一平台,呈长方形,高约17米,面积约6000平方米,台侧有石级上下,与崎岖山路相连。立平台上,极目千里,一览无余。清黄申瑾把这里作为《云台二十四景》的第十七景,叫做“平台水月”。清诗人李大全有诗颂此: 
登台频极目,皓月满庭中。 
野水泛明镜,清辉耀碧空。 
山光连夜色,冷气动秋风。 
遥识广寒路,依稀似可通。 
黄申瑾把这里作为《云台二十四景》之一时,李大全写诗时,东磊山下还是一片大海,一望千里,迎秋风,观明月,浮光耀金,静影沉碧,情意自是缠绵,暇想自是万千,竟能“遥识广寒路”,仿佛举步进月宫,虽是离奇,却也是情在理中。如今沧海久为桑田,然“平台”犹存,登台虽无“水”、“月”可观,但有沃野可览。居高临下,“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更是一种艺术享受,决非嫦娥伴舞所能及。 
这个平台,倚着千仞壁立的山势,犬牙交错的  岩,一耸而起。平台下面的山下,阡陌纵横,原是一片荜秋荡,如今已成为无垠良田。平台后,古老的延福观山门,虽历经沧桑,多经磨难,然雄姿犹存,古韵依旧。山门里,如今存放一些断裂的石碑碎块,缺一短二,很难拼凑完整,那都是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的《重修延福观碑记》,每块上残存八九字、十数字不等,很少有人能把它读通。这山门里原有一种龛,高约丈余,内奉祀“灵官”佛像,完全是一副道家气派。雕像后只一板相隔。背面却是一尊泥塑“韦佗”,面向正殿,完全又是佛家打扮,这些早已没有了,只留下一个空旷的空间。正殿原建筑宏伟,古色古香,其脊中央坐一铜葫芦,系风母铜所铸,金碧辉煌。正殿四周,绕有回廊,殿中有一道墙,将前后隔开,互不相通,前供“三官”、后供“观音”,又是前“道”后“佛”。正殿前两侧各有配殿五间,南配殿前廊里,有明嘉靖碑刻十二块,其中有两块镌刻着《延福观记》。这些碑刻,如今早无下落。正殿、配殿久毁。现在山门后面的一些房子都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云台林场在旧殿的废墟上新建的。北配殿原是一钟鼓殿,钟已不知毁于何时,可一面大鼓尚存,鼓径1米,是清代物,现存于屋内。

花果山---渔湾山庄

    
花果山---渔湾山庄
渔湾山庄就是今日的渔湾村。古代,这里是一座渔村码头,山脚下常年停泊渔舟,才有渔湾这个村名。明末,新安(今安徽歙县)的方景濂来到这里,看这里“峰徙苍梧,波连蓬岛,地轴孤悬,天池浩淼”。又据传说:三国时的名士邴原曾在这里隐居,遂不惜重金,把它买下。而后剪除榛莽,葺建庐舍,栽植花木,安排泉石,一个渔村从而变成文人的别墅。当年这里满眼是垂柳绕径,移步是疏条穿墙,名曰“渔湾山庄”。山庄内有“月到山房”、“学稼轩”、“十梅书屋”诸胜。月亮一出,满院梧桐,新影层层,十树梅开,凭窗伏案,清香阵阵。闲座“学稼轩”内,透窗可见绿野一片,衬香畦一色,既有园林佳趣,又有涧谷奇观。山坡上,有老树千寻,古杉十亩。山庄中间,羊肠小道,曲曲折折。人行其上,松涛响耳际,情爽神怡。春来山岚如黛,涧水粼粼。山桃吐艳,莺歌细啭,踏青游人满山。转眼则绿树荫浓,翠竹风细,朱樱红绽,万树悬珠。秋来枫叶艳装,满山流丹;树根篱下,寒蛩偏吟;塞雁飞空,阵阵长鸣。冬至后,雪花六出,玉山银岭,别有一番情趣。 
清初裁海,整个云台成为界外,新安方氏的别墅随之荒圮。复海后,这里归南城武氏所有,重新被装点起来。随着海岸东移,云台与大陆相连,渔湾变为山村。武氏把“渔湾山庄”变为农庄。然山村风光仍为游人所关注。一些学者认为李汝珍的《镜花缘》中关于山林、渔村生活的描写,多从这里取材。 
清末民初间云台诗人张百川游此,这里的风光依旧,遂写下一首七律咏此: 
苍茫烟景一天秋,云水千垂喜乐游。 
岸波光摇蟹火,芦滩月影冷渔钩。 
蓑堆老屋驱黄犊,网晒斜阳惊白鸥。 
买得鲜鲈风味美,携童沽酒话楼头。 
渔湾虽久为农村,渔味仍然十足。“蟹火”、“鱼钩”、“鲜鲈”、“白鸥”充满了雅意,自然是游人经常涉足之处。今日的渔湾,山青水秀,风光旖旎,为人们的理想休假游览地。渔湾的旅游业发展前景未可限量。

自助旅游指南:     新浦乘10路车,海州西门乘5路车可达。
传真: 0518-85721989
电话: 0518-85720207
地址: 连云港市郁林路5号
网址: http://www.china-hg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