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丽江古城

现在位置:首页>>旅游景点>>云南丽江古城


省份: 云南省
城市: 丽江市
县区: 古城区
景区级别: AAAA
云南丽江古城地图:

点击地图区域不放拖动可移动地图, 使用左上角控制器可缩放地图.(地图位置标点偶有误差,仅供参考)

正在努力装载云南丽江古城地图...


简介: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具有800多年历史的丽江古城,座落在丽江坝子中部,面积约3.8平方公里,始建于南宋末年。是元代丽江路宣抚司,明代丽江军民府和清代丽江府驻地。发源于城北象山脚下的玉泉水分三股入城后,又分成无数支流,穿街绕巷,流布全城,形成了“家家门前绕水流,户户屋后垂杨柳”的诗画图。街道不拘于工整而自由分布,主街傍水,小巷临渠,300多座古石桥与河水、绿树、古巷、古屋相依相映,极具高原水乡古树、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学意韵,被誉为“东主威尼斯”、“高原姑苏”。充分利用城内涌泉修建的多座“三眼井”,上池饮用,中塘洗菜,下流漂衣,是纳西族先民智慧的象征,是当地民众利用水资源的典范杰作,充分体现队与自然和谐统一。古城心脏四方街明清时已是滇西北商贸枢纽,是茶马古道上的集散中心。四方街以彩石铺地,清水洗街,日中为市,薄暮涤场的独特街景而闻名遐迩。古城中至今依然大片保持明清建筑特色,“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式的瓦屋楼房鳞次栉比,既突出结构布局,又追求雕绘装饰,外拙内秀,玲珑清巧,被中外建筑专家誉为“民居博物馆”。丽江古城文物古迹众多,文化蕴含丰厚独特,是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风格的古代城镇。1986年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4日,被联合国教文组织正式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清单,成为全国首批受人类共同承担保护责任的世界文化遗产城市;2001年10月,被评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2002年,荣登“中国最令人向往的10个城市”行列。
景点类型: 古城*,AAAA*
出行方式: 参团*,自助*,自驾*
适合人群: 家庭*,情侣*,朋友*,小孩*,老人*
游玩项目: 徒步*,摄影*,文化游*,观赏*
景点:

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

石鼓

     怒江澜沧江,长江,民间的说法叫做三姊妹,它们三姊妹一起出来以后,就是说,只有长江在我们中国,路径中国,再从中国流出去,那麽长江是大姐姐,澜沧江是它们的姐妹吧。是这麽的关系。姐姐的性情比较温和,怒江,澜沧江这两姐妹脾气比较暴躁。所以现在怒江、澜沧江流水的速度,流水的响声,都比长江大。长江虽然流水很急,但是就好象比较平和一点。流到石鼓以后,再那也来回转,好象被玉龙雪山哈巴雪山,这两个雪山民间的说法是两兄弟,把它给挡住了,因为这个大姐姐性情比较温和,人也长的比较好看,所以就把她挡住,跟大姐姐谈情说爱,一谈就谈了很久。谈了一段时间以后,两兄弟就比较疲劳了。这样就好了,两兄弟就睡着了。这个大姐姐就从两兄弟中间出去。民间的说法就形成了万里长江第一弯。   正对着长江第一湾的就是石鼓镇了。石鼓镇江边有一个青石碑碣,因为他的形状象鼓。石鼓镇就因此而得名。它立于公元1561年,是当时的丽江世袭知府木高立的。石碣上记述了他领兵与吐蕃武装两次打仗的过程。石鼓是金沙江河谷比较富庶的地方,“山连云岭几千叠,家住长江第一湾”是居住在石鼓的范义田先生书写的一幅对联。精辟地概括了万里长江第一湾的风景和地形,是长江第一湾的美名广为传诵。   长江第一湾也是纳西族和藏族,傈僳族白族、汉族交往的中心地方。以前是茶马古道通过的必经之地,也是我们丽江县,中甸县……几个交干地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中心,也是过去纳西族的木氏土司跟藏族土司争夺的重地中叶以后纳西族的土司势力比较强大以后,它完全占领了金沙江河谷这一带。一直到现在的西藏的边干地区,石鼓上还刻着纳西族土司的诗文,记载了他开拓土地的名胜古迹。
石鼓

长江第一湾

     万里长江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奔腾而下,由德钦县境进入云南,与澜沧江,怒江一起在横断山脉的高山深谷中穿行,向东北方向流去。这段长江被称为金沙江。金沙江来到丽江地区的石鼓这个地方,因山崖阻挡,突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急转,掉头折向东北,形成罕见的“V”字形大弯,江流到此逆转,奔入中原,人们称这一天下奇观为“长江第一湾”。   根据地质资料表明,数千万年前长江本是沿着横断山脉向南奔流的。由于大陆漂移,和板块碰撞挤压。长江下段河床升高,使它在石鼓转过东北,假如金沙江仍然一直往南流的话,它的长度可能与澜沧江差不多,长江恐怕也就不会是世界第三大河流了吧?不过正是因为拐过了这一个湾长江才能够成为孕育了中华文明的母亲河。   长江第一湾景色奇特,在民间也就有许许多多关于它的传说。
长江第一湾

虎跳峡

    

金沙江从石鼓突然急转北流约40公里后,在中甸县桥头镇闯进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之间,穿山削岩,劈出了一个世界上最深、最窄、最险的大峡谷――虎跳峡。江水在约30公里长的峡谷中,跌落了213米,江面最窄处仅30米,金沙江在这里展示了一种不可阻挡的英雄气概。

   虎跳峡距丽江县城100公里,距中甸县城105公里,分上、中、下虎跳峡,落差200米,虎跳峡峡口海拔1800米;南岸的玉龙雪山海拔5596米,临峡一侧山体陡峭,几乎是绝壁,无路可寻;北岸的哈巴雪山海拔5386米,临峡一侧山体稍缓,这一侧有一条简易的碎石公路,贯通全峡,公路上方还有一条步行小路。金沙江边是亚热带气候,所以旁边长的是箭竹和仙人掌等植物,山间森林茂密,两个雪山山头白雪皑皑,两边的岩石如刀削斧劈,让人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巧夺天工!

   虎跳峡位于丽江城北55公里处的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之间,由金沙江切割而成。因江心多处巨石兀立,传说曾有猛虎借助礁石跃过大峡,便留下了虎跳峡的美名。

   关于虎跳峡的形成,当地民间流传着一个优美的故事: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和玉龙山、哈巴山,原是虎跳峡五兄妹。三姐妹长大了,相约外出择婿,父母又急又气,要玉龙、哈巴去追赶。玉龙带着十三把剑,哈巴挎着十二张弓,抄小路来到丽江,面对面坐着轮流守候,并约定谁放过三姐妹,就要被砍头。轮到哈巴看守时,玉龙刚睡着,金沙姑娘就来了。去路被两个哥哥挡住了,怎么办呢?聪明的金沙姑娘想起了哈巴有爱打磕睡的毛病,便边走边唱,一连唱了十八支歌。婉转动人的歌声果然使哈巴听得入了迷,渐渐睡着了。金沙姑娘瞅准这一机会,终于从两个哥哥的脚边猛冲过去,大声笑着飞奔而去。玉龙醒来见此情景,又气又悲,气的是金沙姑娘已经走远,悲的是哈巴兄弟要被砍头。他不能违反约定,抽出长剑砍下了哈巴的头,随即转过背去痛哭,两股泪水化成了白水和黑水,哈巴的十二张弓变成了虎跳峡西岸的二十四道弯,哈巴的头落在江中变成了虎跳石。   这个神话故事,以丰富的想象解释自然,至今仍有感人的魅力。现在人们已知,金沙江流域在距今大约2亿年前形成陆地后,仍在断断续续地经历了多次地壳挤压上升、褶皱断裂和地震、大滑坡等变化。雄伟险峻的虎跳峡,就是玉龙雪山大规模上升过程中金沙江强烈下切后的产物。   虎跳峡起自中甸桥头村,止于丽江大具村,迂回线长约20公里,其间落差210米,分上虎跳、中虎跳、下虎跳三段,18个险滩错落排列在峡谷中;江面海拔1500米至1800米,而玉龙、哈巴两大雪山海拔分别为5596米和5396米,最大高差3900米,甚称万里长江第一峡。

   金沙江在长江第一湾石鼓一带,江面宽达150米至350米,水流平缓,在往桥头村约35公里江面上可通行300吨的机动船,而从桥头村下行6公里至上虎跳峡口,金沙江被两大雪山挤压,江面急骤缩到30米,加上江心巨石的阻挡,江水狂驰怒号,激起排空浪花,发出阵阵轰鸣,成为虎跳峡最壮观的景点。   过上虎跳沿江北上,经永胜村便到中虎跳的主要景点“满天星”滩。这里距上虎跳5公里,江水却下跌了近百米,由于江中礁石密布,似满天星斗,江水在其间往复跳跃,出现江水回奔倒流的奇特景观。抬头看,两侧雪山,高插云端;望脚下,悬崖绝壁,俨如刀削。只有轩身如此险峻的峡谷,才能体会到“望天一条线,看地一个沟,猴子见了掉眼泪,老鹰见了绕道飞”的比喻是何等贴切。

   过了中虎跳,经核桃园村,再行3公里即达下虎跳的主要景点“飞行滩”。爬上滩头的望峡台,可见两岸峭壁接天,形成天然石门,江水夺路奔腾,卷起千层浪。在这里,还确实可以领略金沙江姑娘轻歌曼舞,三回九转的情景和冲开石门,欢笑而去的快感。真如清代云南诗人在《金沙江》诗中所写 劈开善城斧无痕,流出犁牛向丽奔; 一线中分天作堑,两山夹斗石为门。 波摇日月苍藤细,沙走雷霆白昼昏; 倒峡翻浪自今古,便从何处觅江源

  虎跳峡谷天下险,虽给航运带来不便,但却蕴藏着一种惊心动魄的壮美,吸引了无数勇敢者到此寻胜探险。20世纪30年代,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洛克曾三次游历虎跳峡,并租用飞机从空中拍摄照片,获得大量资料,使虎跳峡闻名于世。1986年9月,中国洛阳长江漂流队、中国科学长江漂流队首漂虎跳峡成功,但洛阳队孙志岭在“满天星”滩遇难,四川《青年世界》杂志记者也在此次采访中以身殉职,将悲壮的魂魄赋予了虎跳峡。

   虎跳峡不但是壮美的自然风景区,而且是一个巨大的能源宝库。据专家勘测,虎跳峡可建亚洲第一高坝,成为金沙江上大型梯级电站的龙头水电站和调节水库。为了开发虎跳峡巨大的水能资源,原云南省副省长张冲先后8次实地考察,他去世后,家属遵照他的遗嘱,将其骨灰撒进峡中,使虎跳峡在悲壮中增添了许多豪气。   同时,虎跳峡还是丽江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峡中玉龙雪山一侧有许多大小各异的洞穴,是远古人类穴居的天然府地,有的洞壁上还留有表现古代人生产生活的崖画。这一新发现,为虎跳峡又添奇观。   虎跳峡是探险旅游者的好去处。目前,旅游线路有两条:一是从丽江古城经拉市海到中甸下桥头(虎跳峡镇)进入上峡口,沿哈巴雪山东麓顺江而下,步行需两天时间才能遍览奇险;二是从玉龙雪山东侧甘海子至下虎跳峡游路前行,到丽江大具乡渡江进峡,溯江而上,从上虎跳出峡。丽江旅游部门拟在峡中玉龙雪山一侧修建探险栈道,以供环游玉龙雪山。   游峡有两种选择:一种为借助汽车游看重点,省力快捷;另一种是徙步穿越,可徙步走哈巴雪山小路,也可徙步走碎石公路,身体力行的品味虎跳峡之美。   虎跳峡全峡分为上虎跳、中虎跳、下虎跳三段,上虎跳最重要的景观是“峡口”和“虎跳石”,中虎跳是“满天星”和“一线天”,下虎跳是“高峡出平湖”和“大具”。   另外还可把虎跳峡的景观分为峡景和山景,以上说的上、中、下虎跳之景都是峡景,主要在峡谷左侧山腰的碎石公路一线观赏;山景是指徙步哈巴雪山看到的景观,主要在步行小路和翻越哈巴山至中甸白水台的途中观赏。



虎跳峡   虎跳峡

灵洞

     在文峰寺后山中有一灵洞,洞门向东,洞内清泉滴沥,洁净异常,佛教传说是上乐金刚与金刚亥母嬉戏之地。据说,藏传佛教噶举派大宝法王噶玛喇嘛从西藏远道来滇,曾三渡金沙江,终于在丽江找到这一神奇美丽的地方。佛教典籍中把世界分为四大部洲,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驾洲、北俱卢洲。相传,南赡部洲有24个“神灵之洞”,而其中第一个洞便是丽江文峰寺灵洞。洞前壁上题有“南洲第一灵洞”六字及跋语数行,依洞建有灵文阁(静坐堂),为滇西北喝举派13大喇嘛寺已取得“格隆”称号的喇嘛静坐修行处所。据说在此盘腿打坐学经,历时三年三月三日三时三刻结业后,取得“都巴”学位,就能在佛寺活动中主持法事。   灵洞北侧有一大石,中间附有高1尺、宽2尺,可松动又不能取下的石块,据说石中藏有开启天国大门“华首门”的钥匙。相传迦叶来东土传教,曾在文笔山讲经说法,并在去鸡足山华首门入定前,将一把钥匙留存在此石内。迦叶是释迦佛的十大弟子之一,是佛教第一次集结的召集人。佛教传说,鸡足山是弥勒佛将来下生的道场,迦叶在华首门守着释迦牟尼袈裟入定,等待佛祖下生时传给他法业。由于这个传说,过去凡要到鸡足山朝佛的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香客,先要到文笔山灵洞侧烧香借钥匙,返回时也要到此烧香还钥匙。文峰寺因而成了远近闻名的佛教圣地,成了藏、蒙古、纳西等各族人民友好团结的象征和标志,在印度尼泊尔缅甸等国的佛教界中也有一定影响。
灵洞

黑龙潭

     丽江黑龙潭又名玉泉公园,位于城北象山脚下,从古城四方街沿玉河溯流而上,约行一公里有一处晶莹清澈的泉潭,即为黑龙潭。潭水从石缝间涌涌喷出,依山斛清泉汇成四万平方米潭面。四周山表水秀,柳暗花明。依山傍水造型优美的古建筑点缀其间。其流光溢彩,常引人驻足留连。   黑龙潭始建于乾隆二年(1737年),其后乾隆六年、光绪十八年均有重修记载。旧名玉泉龙王庙,因获清嘉庆、光绪两朝皇帝敕封“龙神”而得名,后改称黑龙潭。   “泉涣涣兮涟漪,问何时最是可人,须领略月到天心,风来水面;亭标标而矗立,看这般无穷深致,应记取云飞画栋,雨卷珠帘。”   黑龙潭以其天生丽质,名列《中国名泉》、《中国风景名胜》等书,诚不虚也。黑龙潭内随势错落的古建筑有龙神祠、得月楼、锁翠桥、玉皇阁和后来建于此的原明代芝山福国寺解脱林门楼、五凤楼、原知府衙署的明代光碧楼及清代听鹂榭、一文亭、文明坊等建筑。   五凤楼又称法云阁,原建于芝山福国寺内,1979年迁至黑龙潭。福国寺建于明代,原是木土司的别墅及家庙。木土司曾在寺内会见过明代著名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   龙神祠为黑龙潭主要建筑,含戏台、得月楼,分布在一组造型典雅、和谐而又变幻无穷的主轴线上。祠坐东朝西,为四合五天井大院,有门楼、两厢、大殿,南面辟有方,自成院落。大殿为单檐歇山顶,面阔进深三间(通阔进12.8米,通深10米)。前有月台,施作垂带踏跺,四周游郎回互贯通。大殿和门楼高耸突兀,极富庙堂气息。门楼高悬“天光云影”四字榜书,每字有1.2米见方。骨力苍劲,颇得书法三昧。绕过正前方平面呈品字形的九脊悬山戏台,有长桥直通亭亭立于湖心的得月楼。    得月楼炻重檐钻尖顶楼阁式建筑,基座呈八角形,高约4米,通高20米,阔深皆三间。二、三层施作如意斗拱,一层四角有擎檐柱支撑角梁,翘角翼然。彩绘缤纷,缕雕传神。得月楼匾额及正面两副楹联为郭沫若先生亲笔。其中一联曰:“龙潭倒映十三峰,潜龙在天,飞龙在地;玉水纵横半里许,墨玉为体,苍玉为神。”舒情舒志天衣妙裁,写景写物大笔如椽。拾级登楼,临高凭栏,四围风物尽入眼帘。东向古木荫蓊中楼、阁熠熠耀眼,新辟的象山盘路蜿蜒起伏,或远或近,路随景绕,景随路展。南面玉带桥犹似长虹卧波,一文亭耸然峙立,一横一纵变化多次。远处烟柳间倩影霓裳影影绰绰。西边园、榭声乐杳杳,随风飘来阵阵名花异卉的清馨,湖面疏疏落落的舟楫不时荡起涟漪。北面玉龙山如玉笋屏列,如逢日丽天青还可观赏“雪山四万八千丈”倒映湖中的奇观。天光云影,心旷神怡。登斯楼也,尽可领略治园匠心,风物的奇彩。线条起伏,气局畅达。可以静观,也可以动观。宜坐宜想,宜振襟澄怀高亢啸歌。
黑龙潭
黑龙潭

木府

     明代是纳西历史族上一个重要发展时期,深得明王朝信任和倚重的木氏土司比较开明,不闭关自守,积极引进中原汉族地区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教育,广交中原名士,从内地引进文化、医药、教育、建筑、开矿、工艺制作等各方面的人才俊杰到丽江。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在古城设“丽江军民府衙署”,丽江古城很快就成为了丽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木氏土司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宫殿式建筑群,如以石和木做的三座大型牌坊、木家院、皈依堂、玉皇阁、三清殿、光碧楼、经堂、家庙、万卷书楼、玉音楼等。 木府门前的石牌坊,用采自下虎跳金沙江边的汉白玉建成,宽9米,高约18米,4根石柱撑着牌坊上碑、椽、檐和坊盖,匾额上镌刻着明神宗钦赐的“忠义”二字。这座结构宏伟、雕刻精湛的石雕建筑远近闻名,民间有“大理三塔寺,丽江石牌坊”的说法,可惜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中被拆除。 木氏土司在建造自己的宫殿式木府时,座向未按“座北朝南”为佳的中原风水理论,而是朝向太阳的东方。东方属木,太阳和木为纳西东巴教中的崇拜物,亦为皇帝所赐纳西族之姓。因此,欲得“木”之气而盛的想法使木府的建筑采取了座西朝东的方向。 古城周围不筑城墙,据说是因为木氏居于城中,一筑城就等于“木”字加个框成了一个“困”字,无异于把“木”困住。木土司背枕狮子山,山上植柏树,如今狮子山上还保留有一大片古老的柏树林,它就是“丽江十二景”之一的“黄山古柏”。除了这一片柏林,当地民众在20世纪50-60年代义务栽种的大批柏树也日益茂盛,形成了郁郁葱葱的树林。 在狮子山极目下望,古城栉次鳞比的民居瓦房呈现出一片与天地混融的黛青色,苍苍茫茫宛若一幅巨大的水墨画。 木土司的府第虽有王者气度,却一反中原王城“居中为尊”的传统,将府第建于城南一隅。而作为全城中心的则是商贾云集的四方街,纵横交错的街道从四方街这一商贸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 从中可看出古城最初形成于乡村集市,最终也因商业贸易而繁荣。这与古城千百年来作为“茶马古道”重镇的历史密切相关。木土司的宫廷式建筑在明代已蔚为壮观,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在他的《滇游日记》中就曾惊叹“宫室之丽,拟于王者”。明代古城居民已达知余户,民居建筑颇具规模,徐霞客曾描述当时丽江古城“民房群落,瓦屋栉比”,可见民居繁盛之景象。
木府
木府
电话: 0888-5116666
地址: 丽江古城东大街1号
网址: http://www.ljgc.com
电子邮箱: willsonch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