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介休绵山
现在位置:首页>>旅游景点>>山西介休绵山
省份: 山西省
城市: 晋中市
县区: 介休市
景区级别: AAAA
门票价格: 60元
山西介休绵山地图:
点击地图区域不放拖动可移动地图, 使用左上角控制器可缩放地图.(地图位置标点偶有误差,仅供参考)
正在努力装载山西介休绵山地图...
简介:
古老神奇的绵山,历史悠久,2640年的历史博大精深。人文景观雄壮宏伟,自然风光优美,集秦山之雄奇、无水不秀、无涧不幽、无景不典;气势恢弘,巧夺天工,苍松翠柏,山环水绕,人称北方九寨沟。
绵山的吃、住、行、游、购、娱各具特色,住在悬崖上,吃在岩沟边,行在云雾中,游在飘飘欲仙,似仙非仙。登介公岭拜介公,游仙洞,龙头寺观日落。远眺中国最大道观建筑群大罗宫,穿越天桥漫步一斗泉,拾阶朱家凹,观佛教圣地云峰寺,探秘九曲一线天栖贤谷,远足龙脊岭,畅游自然景观北方九寨沟--十里画廊水涛沟,令游客目不暇接,流连忘返。绵山之所以享誉海内外,千百年来登临者络绎不绝,在于她步步有景,景景有典,奇岩、秀水、古柏、唐碑、宋塑、名刹、巨宫和真神介之推,空王真佛以及流传千年而不衰的寒食清明节习俗,形成了绵山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的游客纷至踏来。绵山人间仙境,旅游好去处,堪称全国之“最”,千山万水看不尽绵山,游绵山,看尽千山万水。
景点类型: 山岭*,AAAA*
出行方式: 参团*,自助*,自驾*
适合人群: 家庭*,个人*,情侣*,朋友*
游玩项目: 徒步*,溯溪*,登山*,穿越*
景点:
龙脊岭
龙脊岭 因位居双龙交汇的背脊而得名。该景区以介之推文化和道教养生为主线,有龙涎泉、龙须瀑、介之推母子巨型雕像、雷祖殿、真武殿、八卦园、仰止亭等二十余处景点。龙涎泉、龙须瀑是当年李世民屯兵绵山受缺水之困得龙水而名。子推母子塑像生动传神,再现了当年介之推偕母归隐绵山的情景。督战台、插旗石等历史遗迹讲述了秦王李世民当年布兵督战的故事。绵山的精灵之气吸引了众多的仙家、圣人,仅此处就有伯子常、彭祖、子乔、华佗、汉钟离、吕洞宾、陈抟等历代前贤的修行洞十余处;并用碑石图文对他们的养生功法做了简明生动的介绍。岭上景行、仰止石亭造型独特,做工精细,堪称精品。
龙涎泉 唐武德三年(620),秦王李世民与宋金刚作战对峙,屯兵塔岩头,受到缺水之困。忽见龙脊岭云雾蒸腾,隐约看见一条神龙口吐圣水而出,顿时泉水潺潺,汇成瀑布形似龙须。李世民大喜望外,遂命为龙涎泉和龙须瀑。唐贞观十五年(640),李世民到绵山谢雨行至此处,不由想起当年神龙吐水解困之事,便命魏徵在龙须瀑前建坊建亭,以谢神龙赐水之恩。后魏徵命为谢恩坊和谢恩亭。
双龙峰 对面这座山峰,形似高高昂起的龙头,所以这里叫龙头寺.攀援至山顶,可见一龙蜿蜒盘旋,龙尾经绵山九曲十八弯直至山下牌楼;另一龙龙尾至中岩.二龙于此交汇。唐贞观十五年(辛丑),唐太宗李世民来绵山谢雨,至灵溪寺极目远望龙头寺,遥想当年与宋金刚作战经神灵点化转败为胜的情景.正想着天空中突然霹雳一声巨响,就见此处两龙腾空而起,盘旋于空中,顿时人间普降甘霖。随行的人们欢呼跳跃,李世民兴奋之余也忘了避雨。不一会儿,就见那二龙落于此地。李世民于是对天喊道:“真乃龙头寺也!”从此龙头寺这个地名被正式沿用下来。随从将他淋湿的龙袍搭于山下灵溪寺的槐树上,那树也被人们称作“龙槐”。
龙抬头 唐贞观元年(626),唐太宗李世民抚佑四海,居安思危。二月初二,梦中见绵山龙头寺现一神龙,目望欢呼雀鼠谷大战胜利的众百姓将士,不断颔首。李世民不解其意。忽一老者飘然而至,言道:“神龙显现,主大吉。龙头高抬,国运昌盛。神龙护国,吏清民安。即日登高,步步迁升。民食甘味,饮圣泽。繁荣盛世。”言毕同龙飞升。太宗醒,回味梦境,御笔诏告天下:二月初二为龙头节,百姓此日沐浴净发,食护鳞饼,登高至龙头寺,并于高处食麻糖,饮龙涎圣水泡菊花茶。取老者言中之意。之后,唐室数位帝王上绵山登上绵山龙脊岭回顾此俗。从此二月初二妇女不动针线之俗流传至今。
介之推母子塑像塑像高9.9米,寓意1999年落成。该像造型古朴典雅,形象逼真,生动地再现了介之推母子的气质和神韵,是绵山的标志,也是介休的标志,在108国道上遥望可见。
龙脊亭 这条山脉宛如一条巨条,蜿蜒曲折,直伸绵山深处。山峰连接犹如龙脊高高耸起,因亭建于其上,故名龙脊亭。
寒食斋匾额 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燮所题.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曾任山东范县(今属河南)、潍县知县。作官前后均居扬州卖画,为“扬州八怪”之一。此额是板桥在河南任职时题写。
叶剑英元帅论绵山 抗日战争时期,绵山铁索岭为晋、冀、鲁、豫和南方各抗日根据地通往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的一条重要秘密通道,曾多次转送各地抗日干部前往延安,为抗战胜利作出过重要贡献。一次,叶剑英在欢送到延安的干部时讲了这段话。这段话准确、生动地强化了南有屈原,北有介子的基调,是研究绵山历史文化的重要指导思想。
绵山赋 作者宋廷魁,清代诗人、书画家,介休张良村人,号竹溪山人,著有小说《粉妆楼》,戏曲剧本《介山记》等。戏剧《介山记》共二十四折,第一次以戏剧形式反应了介子推的故事.由于该剧立意新颖,故事曲折,唱词生动,故清代戏剧理论家方苞曾评价“大有推翻文坛,踢倒词案之势”.近代京剧大师马连良的《火烧绵山》演出本就是在《介山记》基础上形成的。
屈原咏介子碑刻 屈原(公元前340―278),名平,字原,出身楚国贵族,官居左徒、三闾大夫,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为1953年全世界纪念的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等。此诗摘自《九章、惜往日》,题目为编者所加.其内容为介之推被焚后,晋文公封山,回忆割股往事,换上素服顿足哀号的故事.介之推的事迹能被同一时期的伟大诗人咏颂,成为千古流传的文学内容之一,雄辩地证实了绵山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也曾写到过介之推。
介之推不言禄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题目为后人所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最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它先后四次提到“绵上”,并专述“介子推不言禄”,足以证明介休来历和介之推故事的真实和久远。文中作者以精炼生动的对话形式塑造了介之推母子的高大形象,为后世广为传诵。
彭祖打坐洞 彭祖是被古代历史学家尊为"五帝"之一的颛顼的孙子, 著名的老寿星。他未成仙时曾游历绵山。见这里山环水绕,紫气蒸腾,便在此凹崖下打坐。一日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他正在打坐忽觉身后有一股神力,接着就听到山崩地裂之声.一看,原来的小凹竟变成了现在的大崖.更为奇怪的是他抬手风起,挥手雨落,全身好象退了一层皮.他明白这是得 了返老还童之术。后来他常用这些法力除妖降魔。绵山脚下的百姓也常来此祭拜,个个寿而不老。李世民于贞观十五年(辛丑)上绵山谢雨,路过一个村子,见迎接者皆为百岁老者。于是把此村赐名为“长寿村”。
子乔成仙洞 王氏家族祖先王子乔,是周灵王的太子.周灵王,公元前571年即位.王子乔生而神异,自幼好道,喜欢吹笙,声如凤鸣.他仰慕介之推的高风亮节,于晋平公元年(甲辰)四月初八入绵山修行,在此洞中打座.后成正果,跨鹤升天。王家子孙每年都要上山祭祖,渐渐在山脚下建宅定居。后王氏家族扩散到全国各地。
史公求仙洞 史记事是明代万历年间介休知县.在任期间开渠引水,兴修学校,赈济灾民,很得人心。万历二十七年(乙亥),介休常有瘟疫流行,史公心急如焚.后经道士指点,来此求救民之方。见洞中有一老者端坐,他纳头而拜.拜毕,见一张太极八卦图隐若现,在八卦的乾位有一塔。史公连夜赶回县城,根据洞中所见绘制了一张塔图,后百姓自发建塔。从此瘟疫很少发生。现史公塔仍巍然屹立。
介象打坐洞 介象,魏晋人,从小慕仙好道,经用心揣摩掌握了禁气之术,只因苦于不遇名师,于是遍历山水。当他得知绵山乃群佛众仙聚集之地时,于太和六年(壬子)上山寻访名师不获,加之连日奔波劳累之至,倒地而睡。朦胧中觉额上有阵湿热,睁眼一看,原来是一只斑斓猛虎在舔自己。那老虎似有灵性,见他醒来便扬长而去.介象预感此山定有神仙,于是继续前行,突然眼前现出一妙龄少女,楚楚动人.介象纳闷,深山老林竟有如此美女,定是神仙,于是恭敬而拜.那女子随手拈来丹经一卷,递于介象,言道:“你虽然悟性较好,但是血食之气未尽.须断谷三年;赐你一书,望用心研读”,说完飘然而去.介象于是在此苦心修行,终于修成隐身术,后常下山施展法力,忽现忽没,忽有忽无,变化鸡、石、草、木,还不时给附近百姓铲除盗贼.当地年轻人跟之来到此洞,拜他为师,隐身术遂广泛传开。
玄虚子修行洞 玄虚子,南宋人,从小慕仙好道,出家后曾为汾阳龙兴观全真道士。后得知绵山为仙佛聚集之地,便于乾道元年(金大定五年)入山在此洞中修行著书。著有《玄虚子鸣真集》一卷。
钟祖洞 钟离权,又称汉钟离,坦胸露腹,大眼睛,红脸面,头上扎着两个丫髻.他为汉时将军,兵败后逃至山谷,遇东华先生传他金丹火候,金科灵火,又往崆峒山访道。太上老君身骑青牛,手执宝扇,立于面前曰:“普济渡世,绵山养功。”钟离来到这里,见紫气缭绕,故在此洞中修行,终于练成八段锦道功。后又往返于崆峒山、绵山两地,普济众生。八段道功集治病养生为一体。
吕祖洞 吕祖为八仙中影响最大,传闻最广的仙人。他姓吕名岩,字洞宾,号“妙通真人”,全称“演政警化孚佑帝君",后又称纯阳子.王重阳创立全真道后被奉为“北五祖”之一.《夜航船》记载吕洞宾“黄梁梦”醒后,拜汉钟离为师,祈求度世之术。汉钟离想考考他是否真心学道,于是十试吕洞宾.见他生死财色,都不动心,皆以平常心对待。汉钟离极为满意,唐武宗四年(甲子),吕弃儒从道,于是师徒二人结伴游历山水, 度化有缘之人。游到绵山时,见这儿仙雾缭绕,紫气东升,于是入山修道。汉钟离传他大液大丹与灵宝毕法.吕洞宾就在此洞辟关练功,终于修行得道.后吕洞宾游至华山,又去了九华山,有人见他身态矫捷,穿梭在三山之间,如履平地。
陈祖洞 陈抟,北宋初道士,早年熟读《诗》《书》《礼》《易》等儒学经典。后求仙访道,隐居在武当山辟谷二十余年,学习了道家内丹气功。后移居华山云台观,与吕洞宾为友。乾德二年(甲子),陈抟来介休绵山修道,在这里观测天象,创制了无极图。成仙后由绵山五龙将其捧回华山。华山至今留有五龙桥,那龙即是绵山五龙。
华佗洞 华佗,字元化,安徽亳县人。他出身贫寒,从小刻苦勤学,见穷人生病无钱医治,于是立志学医。为拜访高人名士,他走遍名山大川。永康元年(戊申),华佗走到绵山。这时天色将黑,便借宿在山中。晚上,他迷迷糊糊觉得自己在庭院里散步,忽然一道金光闪过,见一位老者飘然站立空中。他觉得此人来历不凡,正要上前请教,那老者说道:"治病为标,养生为本".
五龙躔
五龙躔 为五龙听空王佛讲法飞升时绝壁上留下五条沟壑而名。主要景点有云衢亭、通天云衢、空王灵应台、五龙松、五龙峰、上方院、正果寺等景点。通天云衢为“之”字形栈道,悬于绝壁,有四百四十余台阶,长达三百余米,为绵山一绝。空王灵应台为当年李世民谢雨拜佛未面,天空闪现“空王佛”三字,遂御赐岩刻。上方院(古称大岩寺)是北魏高僧昙鸾从洛阳初来绵山时修行之地,极具考古价值。院中有弥勒殿、观音殿、三大士殿、送子娘娘殿、五龙殿。正果寺中供奉唐、宋、元各朝代真人修成正果打坐真身包泥而塑的包骨真身像十二尊,分三个殿室。虽经千年,骨架完好无损,但年久剥蚀,有泥塑脱落处可看到像中所包真身的手指骨、脚趾骨、腿骨、胸骨、头盖骨等裸露。是研究绵山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物。空王灵应台 唐贞观十五年,唐王李世民上绵山谢雨拜田志超,登上一百二十个台阶,忽听田志超弟子银公言道:“我师已圆寂”,唐王大失所望,仰天长叹:“此行空望佛矣!”只见岩上金光闪烁“空王佛”三个大字,顿悟田志超是“空王佛”转世历劫而于绵山涅??,为感佛恩,重修云峰寺,塑空王包骨真身像供于寺中,命人于大岩为空王挂铃之时,忽想起显灵于岩上的“空王佛”三个大字,于是御笔亲书“空王古佛”四字,命挂铃人垂于岩下刻于此处,并塑像,遂命此处为空王灵应台。踏步栈道天梯,上至台上,瞻拜空王,定能有求必应,心想事成。
云衢亭 光绪年间,介休“绵山四山人” 之一的梁浚与父梁锡?_上绵山抱腹岩游览,行止静心亭中,看到贺知章题“升降无私”四字,又阅贺的“铁索岭记”,父子二人顿感宦海沉浮,人生坎坷。又见前面栈道在云雾缥缈中忽隐忽现,犹如云衢直通仙境,梁锡?_感慨万千,遂让儿子梁浚于静心亭旁建“云衢亭”,并出对联“禅道成佛路,云衢通仙境”。
通天云衢 铁索岭上古建筑星罗棋布,山岭巍峨,旷谷老松。绵绵黛色赏心悦目,但是从古至今铁索岭上下只有通过铁索,很多老弱者不能成行,游人只能抱憾而去。为弥补此不足,三佳绵山投资开发者阎吉英先生于此山壁上建“之”字形天梯一座。天梯依山悬空纵横盘亘而成,共计440多个台阶,全长300余米,如龙驾祥云,气势雄伟,堪称精品。春日登此栈道,观谷中山花竞放,莺转鹂鸣,微风拂过发鬓,宠辱皆忘,心旷神怡。夏日登此栈道,看对山松柏苍翠,山峦如黛,常有彩虹从沟间腾起,虽有游人不同心情千种万种,看此景,只会感到耸峰茂林充盈神心。秋日的绵绵薄雾如白絮飘飞,云随风飘,风随云转,姹紫嫣红的山岭,时显时没。冬日雪落栈道云衢,苍苍茫茫,山接天,天连山,“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只觉若谷虚怀之外的自己顶天立地。雪霁,金光洒满山岭,湛蓝的天,一览无余,画中的您,只能用诗来喻。无论何时行于此栈道上,尘劳顿无,飘然欲仙。
五龙寺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清徐一带大旱,寸草不生,民不聊生,百姓上绵山焚香求雨。龙母命五龙弟兄东海取水降雨,五龙沿途贪玩,误了时辰,致使降雨量不足。龙母大怒,命行刑执行官棒槌五龙。龙母教子感动上苍,雷公电母派雷鼓天君、闪电天君下界,与五龙齐心协力降雨救灾,旱象解除。后百姓们齐感神灵救助,于此建五龙寺。
五龙松 五龙为绵山的地方保护神,五龙松是五龙的化身。唐高僧志超入山时,绵山为五龙占据。龙母已知志超为空王古佛转世,便与他在抱腹岩下棋盘洞内对奕,有意输掉绵山,让于志超。五龙兄弟暴躁气盛,对志超十分恼怒,就一起作法欲将抱腹岩推倒。高僧志超法力无边,右手托起岩顶,抱腹岩安然无恙。五龙战败归依佛门,成为绵山护法真神。从此五龙便化为五棵长生不老之松,永远镇守在这里。
正果寺 佛经中述到,空王古佛从过去世转世历劫千万亿世,来到现在世,于三国时,借迪公肉体踏遍山水来到绵山,见此处灵山容灵水,灵水绕灵山,便于抱腹岩下建抱腹寺。再至北魏时,又借鸾公之体至绵山聚徒弘法,设立鸾公道场。此时,空王古佛已挚意将绵山为道场。再历劫世,遍观苍生,见陕西冯翊田氏家族,辈辈修德,当出一位圣贤。于是空王应化其身而生,少而神异好佛道,长大后父母命其娶妻,逃到并州开化寺遇慧瓒法师,出家为僧,法号志超。法师命志超至河北定州临济院,同院中僧众创立临济宗。为弘扬宗仪,辗转异地后上绵山,鹿兔于断崖化桥,引导志超至抱腹岩抱腹寺中。修道修行,功法并增,名声大震,银公、摩斯相继上山拜志超为师。唐贞观十五年(640)三月十七日,唐太宗上绵山谢雨时,志超辟谷成真,成为汉人成佛第一人,空王之佛光永罩山土。弟子银公和摩斯见师祖虽已成真,但躯体中脉息微微,肤色如生,不腐不败,不忍焚佛体,以泥护身,包塑金容日日供奉。至唐开元年间,银公和摩斯相继成真。弟子思本仿照空王佛祖师之法塑银空、摩斯包骨真身,一尊供于银公洞中,一尊供于摩斯塔内。并立宗教宗规,治传世承灯四十四字:性海澄湛、妙体精营、清净禅境、弘善立慈、智圆法空、戒行明达、觉因缘果、心同玄悟、力极归真、永证常乐、佛果还成。
思本:原名张默,山西大同浑源人,于唐开元元年(713)赴长安殿试,名落孙山。返乡路经介休,闻听介子推的传说,顿悟仕途险恶,且功名不就,无颜见父老乡亲,即上绵山于抱腹寺中落发为僧,尊摩斯为师。张默家乡有悬空寺,自幼受佛理熏染,悟性又强,得空王佛箴言,修《空王宝卷》。唐开元廿年(732)参与大唐汾州抱腹寺碑文检校,晚年严立寺规修整宗仪,实为抱腹寺香火之基。
性慧?性添:自唐贞观十五年(640)起,银公、摩斯尊空王志超为汉人成佛始祖,又为临济宗始祖,故银公、摩斯为第一代传人,及思本为第二代,便立传承四十四字箴句。首为性字辈,而性慧最长,慈厚质朴,勤修苦禅,堪称辈中楷模。为宏扬空王佛祖之德,远游同州,遍足空王所历,于唐天宝十五年(756)回至绵山抱腹寺,于大岩下辟关三年。性添为性字辈最幼,边料理性慧护关,边通悟佛理,参透禅机。唐上元元年性慧辟谷月余,打坐成真,当日性添随即胎息,与性慧同升佛国。据传当日清晨,有人目睹空王灵应台上“空王古佛”四字金光熠熠,又闻谷中乐声阵阵,渐入云中。
海澄:抱腹寺空王创临济宗传灯第四代。俗名不祥,出生后是哑巴,被父母遗弃,后被抱腹寺僧众收为弟子,长大后逐渐会说话,意坚性志苦学艰修,参悟金刚藏经。夏于日中曝晒,冬于冰雪打坐,苦修金刚不坏之躯,唐大和九年(835)八月十五打坐成真。灵石静升王秀家有哑女,由母亲带着上绵山求空王佛保佑,及拜至海澄,塑像目中似有泪流出,落下成丹,哑女服下后便能开口说话,一时间神名远扬。
禅化:宋嘉?v元年介休人,俗姓王,少年时体弱多病,父将他送入抱腹寺,以仰佛光,消灾长命。后被推为十三代住持。哲宗元?v元年(1086),傍晚有盗贼十余人携带金银财物要在寺中住宿,被禅化严辞拒绝。贼首恼羞成怒,欲焚寺庙。禅化手举蜡烛进入柴堆打坐,点燃座下的木材,盗贼惧怕仓慌逃走,众僧灭火时,禅化从火中走出,从此辟关辟谷打坐成真。相传一日,县衙中县令正理抢劫一案,忽有一僧人从绵山方向飘然而至,并言“失物绵山寻”。众人前去绵山,果然有被抢劫的财物毫厘不差,又闻绵山禅化之事,感知佛恩浩荡。此事不径而走,绵山正果寺一时香火盛极。
立谨:俗名陈孝荣,宋政和四年(1114)时为汾阳郡员外郎,母亲好佛,供奉空王佛,平生素以上绵山拜空王真身为愿,因多病抱憾而卒。陈孝荣受母影响也颇好佛,为还母愿,前往绵山朝圣。至抱腹寺拜空王佛,跪拜时聆听诵经的声音,句句敲心叩腑,便大彻大悟,归入佛门。陈妻贤慧,常送金银供其衣食,立谨散银赈济百姓。终于修成正果,往登觉境,依然普济救世。相传如果有人困难中念诵立谨圣僧,便会逢凶化吉,解困除危。
智远:宋高宗年间人,俗名孙业,从小聪明慈良。相传,他访友于绵山脚下侯堡村,友人约入山中练箭时误中一鹿,负伤而去。孙业心中不忍,便沿古道追入山中,只见眼前黛山清泉,苍松翠柏,佛寺神庙隐约山石林木之间,行至鹿桥时却见古桥栈木上插着一箭,孙业认出是山下射鹿之箭,忽然听见山中梵钟交响,便行至抱腹寺,削发为僧,后于绍兴三十一年 (1161)成真。
法信:宋末,兵革战乱,湖北黄州秀才李善信见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直谏黄州县令,县令恐生是非,将他抓入狱中。狱卒知道李秀才心善德厚,乘兵乱时放他逃走。却与家人走散,浪迹两三月后来到介休绵山,遇见一位老僧,二人攀谈中感悟人间荣辱悲欢皆一空字,便随老僧到抱腹寺遁入空门,号“法信”,为抱腹寺二十一代住持。
一空:德士。生于宋大观四年(1110),俗名秦勇,曾于军中任小校。祥兴元年,秦勇带兵在介休与元军作战,退至绵山脚下。倚石而睡,忽听叹息之声,四面寻觅,遥见绵山顶峰端坐金佛,秦勇跪拜,看自己满手鲜血,伤生过多,看破经尘,便上绵山,于上方院入道。上山砍柴,下谷挑水,敬老怜幼,修桥补路。于绍兴二十九年(1159),辟谷月余打坐成真。
云鹤:洪洞县首富之子,俗名宝贝,生于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幼时父母溺爱,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懂世事。十三岁时,洪洞瘟疫流行,父母相继而亡。族人卖地卖房,将其家财瓜分一空。宝贝无依无靠,沿途乞讨,至介休,遇一居士,将宝贝送入上方院学道,号云鹤。本性仁厚纯朴,待人慈和,入院三十年后,继任上方院监院。曾辟关辟谷于水帘洞府。宋?淳熙二年(1175)六月初六成真。后却有人言:曾见戒能高僧持钵化缘于洪洞,若遇饥寒之士,或施银物,或施衣食。
明月、明亮:二人友善,幼年入上方院修道,长大后神心交融。法力大增,宋?宝庆三年(1227),三晋大旱,方圆土地龟裂,草木枯竭,百姓纷纷上绵山求雨。明月、明亮痛感百姓苦难,于龙王殿诵经祈雨。三日内,普降甘霖,万民欢腾。清晨,僧人们前去问询,才发现二人已打坐成真。百姓感恩遂将真身包骨塑像。
一斗泉
一斗泉 很早以前,绵山缺水、树木很少。玉清元始天尊云游到此,见此情景,动了慈悲之心,用拂尘将东海中的水洒到绵山上,顿时绵山绿树成荫。为了让绵山上的水世世代代永不干枯,又留了几滴变成泉水。这里的一斗泉,便是其中的一滴。另外几滴留在了铁瓦寺、云峰寺、五龙寺、李姑岩等处。人们为纪念他老人家普救众生,在此修了洞真宫。 三龟石 这里的三块石头很象龟,大禹治水排干晋阳湖水以后,三只龟便来到绵山,见一斗泉的水清澈甘冽,便常来这里偷饮,并不时捣乱。玉清元始天尊一怒之下,将它们压在此山下,并命它们守护一斗泉至今。 文殊殿、普贤殿 介之推经过文殊广法天尊的点化,来到这里时,正逢一处悬崖断壁。但子推不畏艰险,背着老母攀援而上。爬到半中间的时候,忽然眼前一阵发黑,一失手母子二人掉了下来。正在千钧一发之际,普贤真人命自己的善财童子化成一朵莲花,托住母子二人。介之推睁眼一看,原来是普贤真人救了自己,于是纳头就拜,此情景正好被路过的小牧童看见。人们为感文殊天尊对贤臣介之推的恩德,在此修建文殊、普贤庙。后文殊、普贤又成为绵山佛教的菩萨。文殊又称大智菩萨,是智慧和勇猛的象征,能够除一切无名烦恼。菩贤殿内供奉普贤菩萨,是普遍贤善吉祥的意思,象征真理。两边十二位童子是十二善神。 洞真宫 是玉清元始天尊的道场,主要供奉元始天尊.玉清元始天尊是最高信仰“道”的化身,在三清中地位最高。他头罩园光、手捧混元珠,象征天地未分阴阳未羊的无极状态。两旁是金童,两侧为上宰和上相。洞顶悬塑意为混元之气化生五色祥云。彩塑祥云中左为盘古开天地,右为女娲补天。在天地未开之时,宇宙呈鸡卵之形,盘古孕育其中,他上仰尽收天精,下俯饱饮地泉,渐渐长大,眼前一团漆黑,沉总书记中左手摸到一根霹雳神针,右手摸到一把开天壁地斧。他挥动双臂,针击斧凿。不知过了多久只听一声作响,宇宙上下分离,上方轻气升而为天,下方浊气沉而为地,从此生育了万物。《淮南子?天文训》载:天倾西北。女娲为拯救苍生,在此筑熔石炉,炼五彩石,将天补好。女娲炼石补天,功勋盖地。东配殿为“东方八天上帝”:青微天、禹余天、大赤天、元阳天、无量寿天、上监天、兜术天、不骄乐天。“南方八天上帝”:化应声天、梵宝天、摩夷天、答和皇天、梵明天、摩杂和天、亿罗天、那首明天。西配殿为“西方八天上帝”:染梨恭首天、首来天、首为稽那天、阿那波罗迦天、波罗离和天、梵明元黄天、蔡泞元天、阿梨和天。“北方八在上帝”:阿答和天、扇明民天、梨那天、明梵括大招天、阿尼妒天、须达天、元婪须带太错天、释禅自然天。合起来为“三十二天朝元始”。三十二天还有另一种说法,即:欲界六天(太皇黄曾天、太明玉完天、清明何童天、玄胎平育天、元阴文举天、七曜摩夷天),有色有欲,交接阴阳,人民胎生;色界十八天(虚无越衡天、太极蒙翳天、赤明和阳天、玄明和阳天、玄明恭佛天、曜明宗飘天、笠落皇笳天、虚明堂曜天、观明关静天、玄明恭庆天、太焕极瑶天、元载孔升天、太安皇崖天、显定极风天、始黄孝芒天、太黄翁重天、无思江由天、上拒阮乐天、无级昙誓天),有色无欲、不交阴阳、人民化生;无色界四天(皓庭雷度天、渊通元洞天、翰宠妙成天、秀乐禁上天),无复色欲,有形长数百里,惟真人能见;四梵天(常融天、玉隆天、梵度天、贾奕天)。 象鼻山 有一日,普贤菩萨出外云游,看到高僧志超正在为五龙兄弟讲经说法, 见身后的山摇晃不止,便命坐骑六牙白象托住。菩萨看到志超真心向佛,收回法力,令白象化身于此,形成了象鼻洞。现在行至神龛处回望此山,这头白象依山而卧,象鼻正伸入山沟中吸水。 鹿桥 当年,高僧志超路经此处,前有断崖阻隔,后有猛虎扑来,千钧一发之际,金鹿又以蹄抓崖,帮他渡过.后架此木桥以做纪念,保留至今。 固山石 这个地方叫黄岩洞。山崖上裂开一道缝,两边有两块大石片,中间夹一块圆石头,古往今来历尽风化、地震而纹丝不动,堪称奇观。相传高僧志超入绵山时,经兔桥遇断崖,过鹿桥前有断崖阻隔,后有猛虎追赶,幸有兔鹿相助,方得通过。来到此地后,正要休息片刻,忽听头顶有山裂地崩之声.他心里清楚,这是佛在考验自己。于是正襟危坐,高颂佛号:“阿弥陀佛”。此时空中飞来一只仙鹤,翅翼遮天,风声振谷,突然飞进岩下,将口中衔着的一块圆石夹在山谷裂缝之间。山越是晃动,此石凝固力越强。倾刻间,一切都归于平静。夹在石缝中的石头,便被称为固山石。仙鹤绕着绵山盘旋几圈,被这里的山光水色深深吸引,久久不肯离去,也化作一棵柏树,守护在此。大家抬头仰望,可见一“丹顶树”。 点石成金 清代,祁县乔家经商的始祖乔贵发。积累了一笔可观的财富之后,不久便去世了。继承人是二儿子乔全义,他天资聪颖,熟读诗书。嘉庆三年(丙辰),乔家在包头的广盛公商号栽了根头,把整个商号赔进去都抵不了债务。好在祁县老家有家底,于是往包头起了三万两银子,但根本不够兑换。包头大掌柜日夜兼程赶回祁县乔家。乔全义急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黎明时分,他不知不觉睡着了。这时,一位白发老者拎着一个袋子进入乔宅,乔全义正要开口询问,忽听长者说道:“绵山灵验,点石成金。”说罢,倒下袋子里的石子飘然而去.乔金义一惊,方知是梦.他揣摸了半天,才醒悟到是绵山空王佛老人家在点化自己。第二天夜深人静,乔全义把家里近万两银子装了几驮子,把剩下的空驮子全部装上了石头,石头上再盖上一层银子。当骡马队进入包头时,人们全震住了:乔家这么厚成,谁说广盛公会垮?就这一下,把兑银子的势头扼住了。待局势稳定后,乔金义才向掌柜、伙计们交了底说多亏了绵山的神佛点石成金!从此后,乔家后代便年年上绵山拜佛,并为绵山建寺庙捐银。 玉峰山庄 此处自古就是绵山深处中途休息食宿之处。宋元丰二年(1079),文产博奉命在绵山诰封介之推为诘惠侯在此住宿,见年久失修,游人多有不便,便命人重新修建玉峰山庄等食宿建筑。后经战乱兵火被毁。这次开发又在足迹上扩建为仿明清风格的准三星级宾馆,具备住宿、会务、娱乐等多种功能。 清风阁匾额 为明代书画家文徵明题写.文徵明,名壁,号衡山居士,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工行草书,尤精小楷,亦能隶书,擅画山水,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曾任翰林院待诏,三年后辞。此匾是他辞归后所题。 |
蜂房泉
蜂房泉 又名石乳泉、母奶头,是一处罕见的悬泉奇观。北宋宰相张商英曾用“水窦蜂房泉,山头鹿(粮仓)顶圆;风吹鞴袋谷,云罩簸箕天”来形容这里的山势地貌。其苔藓茸结的石乳,如珍珠断线,滴落池中叮咚作响,宛如琴弦弹奏出的山水清音。清代康熙年间介休名士梁锡珩曾用“山水清音壁上琴”来状写 。明末清初大学者、书法家傅山曾把此泉水比作佛家最正法、乳酪最上品,即使神龙那伽也只能品尝一勺,而不许多贪。该景区还有望峰门、五龙朝母殿、四海龙王殿、三皇阁、五岳殿、妈祖殿、圣母殿 、上善若水牌楼、八仙洞等景点。妈祖殿在北方地区罕见,是介休籍清代皇商范毓宾为祈求海上贸易平安而建。
慈云洞 唐高祖武德五年(壬午),高僧志超离开弘济寺,一路风尘仆仆 来到了绵山。与他相伴的一只玉兔,为月宫中的药神下凡,是为协助志超 弘扬佛法而来的。它化成人形来到这里采药,与一位年过花甲的老药农不期而遇.他们俩边谈边寻找草药,途中经过一个只能一人侧身钻进的罅隙.玉兔凭着特殊的嗅觉闻到了此处有一种草药气味,这种药不仅可以治一般的风寒湿热,对那些久治不愈的疑难杂症也有着起死回生的效果.于是便对老农说:“洞内有一种能治百病的珍贵药草.”老农疑惑地问道:“你怎么知道,莫非是神仙不成?”谁知竟点破了玉兔的真身.仙兔脱体而去,仅留下一尊兔石成了永恒的纪念。后来药农果然在洞内找到了草药,治好了很多人的病.他领悟到是神仙在点化自己,便把这个洞叫做慈云洞。此处是绵山一大奇观--蜂房泉,因崖壁石乳形似蜂房而得名。蜂房泉又被称作圣乳泉,俗称母奶头。这池中泉水,就是从这崖壁上数十个苍玉一般的石乳上滴下来的,常年不断,清澈见底。更为奇特的是,每逢春夏,这些石乳上还会长出一些紫色的小花,随风摇曳,石乳与紫花相互映衬,更显出它的奇特。历代文人墨客题咏蜂房泉的诗词甚多。清代康熙年间介休知县赵端题诗道:“峭壁临丹壑,悬泉百窍寒。几疑河汉漏,翻觉洞天宽。”这首诗堪称蜂房泉的绝妙写照。峰房泉不仅景观奇特,千百年来人们把蜂房泉水当作圣水饮用,据称可治百病。当年介之推母子二人走到此处,介母口渴难支.子推正坐绝壁下发愁,忽见绝壁突出几个石乳,滴水如注,落地成泉。子推十分高兴,取水奉给老母。母子二人饮水后顿觉神清气爽,惊奇中,见此山仙气飘飘,崖壁上留下了五龙圣母身影。为感五龙圣母之恩,后人在此修了五龙殿。现在崖壁依稀可见五龙圣母的影像,正垂目下望。是她送来了甘洌的泉水,滋润了万物,降福于人间。
二龙戏水 绵山五龙圣母将自己的乳汁赐为泉水后,常有精怪肆意糟踏圣水,颇有孝心的四龙和二龙见此情景,十分气愤,于是在此驻守圣泉。山中牧羊人常见此处有二龙戏水玩耍。故百姓为二龙所感,捐资雕二龙戏水,后又以铁铸而成。
五龙朝母殿 绵山原是五龙的道场。后来龙母为高僧志超让出抱腹岩后,五龙兄弟心中不服,后经龙母感化,并在高僧志超的感召下,他们悟性大开,终成正果。以后五龙兄弟经常施风布雨,救护百姓,成了远近乡村的保护神,因此受到了百姓的虔诚供养。
四海龙王殿 刚才我们通过的望峰门,又叫铁门洞。据碑记记载,铁门洞也叫龙口,龙口既不能大,又不能小,否则将会出现土匪、路霸,甚至妖魔鬼怪。有一年,人们修复望峰门,为方便起见,将龙口扩大了一尺.第二年(明正德四年)这里就出现了四条蛟龙,分别来自东、西、南、北四海,兴风作浪,危害百姓.正是农忙时节,大雨倾盆,洪水平地而起,直冲向介休城南门.正在危难之际,天空中出现了四条金龙,随着一声霹雳,一道闪电击在南门前的平地上,此地顿时裂开一道大缝,水直贯而入。接着四条金龙现出四海龙王的真身。那四条蛟龙慌忙下拜四位龙王,龙王带他们各奔西东.次日,人们上绵山,发现此龙口的尺寸明显变小了一尺.经道士指点,人们才得知这龙口的尺寸不能更改.四海龙王的显灵,使介休城免遭一次洪水的袭击。为感谢这四海龙王,人们便在绵山修建了四海龙王殿,并在碑记上载明此事。
三皇阁 殿内供奉有上三皇、中三皇、下三皇。中间三位是天皇、地皇、人皇,即上三皇。他们是传说中天、地、人的祖先,其中天皇主气,地皇主德、人皇主生。中三皇为伏羲、女娲、神农。下三皇是黄帝、尧、舜。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人类文明的根本。
仰天大佛 冥冥上苍造化了绵山的奇特山势和优美景观,请看对面的几座山峰仿佛空王古佛仰天而卧,其神态安祥、发髻飘垂。传说,东周末年,天下大乱,妖孽四起。绵山岩洞中的蜥虎成精,化成人形经常出来喝人血、吸人精。百姓祈求空王古佛除妖安民,空王古佛施展法力将蜥虎精镇回洞内。为防止蜥虎精再出来伤害百姓,空王古佛手掸金丹化为佛身仰卧于洞口之上永镇邪魔。现仰天大佛身下还有巨大的洞口为证。
五岳殿 过去,每逢初一、十五,灵石、汾阳、平遥、介休、孝义等地的善男信女们都要上山求神拜佛。妖魔鬼怪也在上山的路上捉拿他们中的童男童女,吸其精血,增加魔力。五岳大帝见此情景,分别在东西南北中布下天网,降服了妖魔,各州县善男信女们便自发捐资修建了五岳殿,五岳殿,中央供奉五岳大帝,两侧为八位太保神.五岳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蒿山,是传说中群仙居住的地方.五岳崇拜起于汉代,唐代封王,宋代封帝.他们“在天主领飞仙;在地镇于五岳,主领鬼神,在人主领五脏五神”。凡外出旅游拜五岳,可保一路平安。
妈祖殿 妈祖是一位海神,保佑船家以及海上的平安.妈祖在我国南方沿海及东南亚、日本、朝鲜一带极受崇拜。那么为什么要在绵山修妈祖殿呢?明清时期著名皇商介休范家,由于常有海上贸易,是举世闻名的船帮。有一次,他们又有出海业务,船队在大海中飘泊已有半月。此时忽然狂风骤起,乌云翻滚,四周一片漆黑,并发生了海啸,眼看就要人仰船翻。船上的人惊慌失措,心中默念海神,希望得到救助。就在此危难时刻,突然从海中缓缓升起一位站在白莲台上的朱衣女子。她往海中扔了颗定风珠,风渐渐小了,天也亮了,一切又平静下来,好象什么也没发生过。当人们回过神来,再看这位朱衣女子时,已经腾空而去。人们顿时明白这是海神妈祖娘娘显灵救了他们。此次出海他们满载而归。回到介休后,为了感谢妈祖娘娘的救命之恩,在绵山建庙供奉妈祖。妈祖为闽南方言,又称“天上圣母”,“天后娘娘”。她能预言祸福,善于治病救人。农历三月初三和九月九日是妈祖的生日和升天日。妈祖左侧为吴天医,医术高超,救人无数;右侧为顺天圣母,能除蛇妖,催生助产,是保护妇女、儿童之神。
圣母殿 在绵山后山的山中,自古以来就盛产猕猴桃,绵山圣母每年都要举办猕桃会。这一年,又逢猕桃会,王母娘娘率领众女神向绵山方向飞来。当来到绵山地界时,突然看到在炎炎烈日下,有一群向绵山朝拜的男女老少因中暑倒在地上昏迷不醒。王母看到这种情景,顿起怜悯之心,便化作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婆婆,走向人群,伸手化来一碗圣水,让众人喝下。众人喝后,马上清醒过来。大家用惊异的目光注视面前这位老者,只见她化作一缕清烟升上天空。众人这才知道是王母带着众位女神解救了她们,便向着他们飞去的方向深深地拜三拜。其中有太原、榆次、祁县、太谷、平遥、灵石、孝义、长治、泌源、霍县、赵城、临汾、离石等地的善男信女。消息不翼而飞,大家纷纷捐资,在绵山修建了圣母殿,并立碑记载。圣母殿中央供奉王母,又称瑶池金母,为女仙之宗。右侧为泰山圣母,全称为“泰山碧霞元君”,是泰山东岳大帝的女儿,当地群众称之为“泰山娘娘”,是管妇女生育,保护儿童健康平安的女神。还有骊山老母、金灵圣母、眼光娘娘和注生娘娘。左侧为九天玄女,地母娘娘、送子娘娘和保生娘娘。
云峰寺
大罗宫
大罗宫 “三清上,曰大罗”。绵山大罗宫依山而建,层楼迭阁,青墙金瓦,画栋雕梁,建筑面积达一万多平米 ,为“天下第一道观”,可与布达拉宫媲美。主要有财神殿、救苦天尊殿、三官殿、六十元辰殿、斗母殿、三清殿、星宿殿、灵霄殿、九曜星君殿、六丁六甲殿、五老君殿、药王殿、混元殿、藏经阁、讲经台,集道教殿宇之大成。狮子山雄狮背驮整座宫殿,形象逼真,威武生动。白云洞高悬于绝壁,常有白云飘出,为阴雨前兆。白云庵内唐代《金刚经》石刻,更为稀世文物.
道德经碑刻 《道德经》即《老子》,是一部奇书。此书九九八十一章,五千字,内容深邃博大,构造了一个朴素、自然、豁达、坦荡的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的宏大框架,不仅为中国历代学人所称道,而且被西方学者所推崇。美国出版的《世界伟大文献汇集》三十部著作中,就有《道德经》.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有透彻的研究与把握.这与汲取《道德经》的闪光思想密不可分.《毛泽东选集》曾多处引用《道德经》.中共山西省委书记田成平2000年5月来绵山考察,赠《道德经百家书》其中有赵朴初、董寿平等大师的绝笔.该书出版于1995年,是北京荣宝斋用木版雕刻水印,折式装祯.仅印1000册即毁版,弥足珍贵。 财神殿 此殿正中供奉的是武财神“赵公明”、文财神“比干和范蠡”.左右分别为利市仙官和招财童子.武财神坐元宝座,左手执元宝、右手拿铁鞭;两位文财神一位怀抱如意,一位手捧珠宝。 斗姆殿 中央三目、四头、八臂的女神为“斗姆元君”.左边为"三台星君""南斗星";右边为“左辅”、“右弼”星和“北斗七星君”.“斗姆元君”为天上众星之母,主管群星。南斗主生,北斗主死,朝拜诸星君,可增福添寿.《三国演义》中有孔明祭斗延寿以及"赵彦求寿"的故事.壁画上画的是除南.北斗星君以外的西方.东方诸位星君.他们主管人间的官禄前程,以及为人们救苦救难、化厄降祥。东汉三万名太学生首领郭林宗为感谢斗姆点化之恩,在这里建了斗姆殿 三清殿 三清,指玉清、上清、太清,本来指道教天神所居的圣境,后逐步演变为指居住在三清境的道教三位最高的神.殿内中央为玉清元始天尊,左为上清灵宝天尊,右为太清道德天尊。三清是“天界”最高神灵,执掌宇宙,主宰万物,造化阴阳,生成天地,是世界的本源道的化身。玉清又名天宝君,为洞真之神;上清又名灵宝君,为洞玄之神;太清又名神宝君,为洞神之神.两侧为“四大天师”.他们均是道教的创立者,分别为东汉“张道陵天师”,是五斗米教的创立者;以及“南北朝时的葛仙翁、许旌阳”和宋代的“萨守坚”.左右墙上的壁画分别为“玉帝”“王母”带领天界诸神朝拜三清的场面.供桌两边雕刻的是和合二仙.和合喻意同心、和睦、顺气,是中国的喜神、爱神.中间的雕刻为骏马驰骋,龙腾虎跃,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一种龙马精神,喻示着人们一帆风顺,马到成功。 星宿殿 二十八宿来源于古代人们对星宿的崇拜.古时星相家根据星宿的移动,占卜吉凶,并把他们分成东、南、西、北四组,称为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和北方玄武,又称四方四神。民间办喜事、盖房子、出门都要选日子,就是据此而来的。这两位分别是青龙和白虎,他们就是人们所说的左青龙、右白虎,他们的职责是镇守道观山门,驱邪护正。 灵霄殿 殿内中央供奉的是“玉皇大帝”,左为“天皇大帝”和“南极长生大帝”,右为“紫微大帝”及“后土皇地祗”.两侧为年、月、日、时四值功曹.道经上说:天有三十六层,三清居最上三层.玉帝居三十三天为万夫之主,主宰人间天上的祸福吉凶,及世界兵革、劫运,是民间信仰的最高神灵.左、右四位大帝,分别统帅万星、万雷、万灵、万地,以辅佐玉皇.传说四值功曹体察人间善恶功过,时记月累,年满上奏玉帝.腊月廿五玉帝下界巡世, 以人们所做的善恶或赐福或降恶。这天古代皇帝都要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以求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灵霄殿的两壁画的是“太乙救苦天尊”和“玄天上帝”带领各自部下神将朝拜玉帝,奏事请旨的场面.画中人物栩栩如生,神态端庄各异,体现了天界的庄严和诸神的无边法力.当年唐玄宗为感谢玉皇大帝的点化、护佑之恩,命人在这里修建了灵霄殿以及九曜星君殿和六丁六甲殿。 五老君殿 五老君是道教初创时期的五方神灵,又叫五帝。他们都是非后学而成真者,为天地开辟之前的先天神灵,所以又称元始五老。即东方青灵始老天君,号青帝;南方丹灵真老天君,号赤帝;中央元灵始老天君,号黄帝;西方皓灵皇老天君,号白帝;北方五灵玄老天君,号黑帝.以上“五老”与泰山、衡山、嵩山、华山、恒山相对应。 药王殿 殿内正中供奉的是炎帝,两侧分别供奉张仲景、华佗、扁鹊、孙思邈四位盖世奇医.绵山自古以来就是道家圣地,因介之推归隐于此更成为人杰地灵之处.明末清初大学者傅山号朱衣道人,研究《周易》多年.有一年,母亲重病缠身,妻子产后无奶,真是祸不单行.傅山既是位孝子,又是位好丈夫,对突如其来的灾祸茶饭不思,彻夜陪侍母亲、妻子.有一日,他十分困乏,爬在书桌上便睡着了.恍惚中忽见一仙人飘来,说道:“绵山圣水可治百病.”他顿感神灵在点化自己,便于明天启七年(丁卯)连夜奔向绵山取水.母亲、妻子喝了圣水,病症才得以痊愈.为感谢神灵救命之恩,特在此修建药王殿.从此绵山圣水可以治无名痼疾,又可作催奶剂的消息,传遍了省内外,人们常专程来此接水。 藏经阁为绵山道教藏经处,藏有《道藏》等道书多部。 讲经台为道士集会和讲经场所.有全国百位名家题写的《道德经》木刻,堪为一绝. 白云庵金刚经石刻 北魏时期,文殊菩萨化作一贫妇,在绵山一带传播佛教.介休的佛教信徒为纪念此事,在此建庵,供奉释迦牟尼和文殊、普贤,并在六块石头上刻《金刚经》。 群仙殿全部神像均系布画,内容为道家众仙朝拜洪钧老祖,总面积360平方米,为全国绝无仅有.洪钧老祖也称洪元老祖.洪元指天地未开虚空未分之际的宇宙本始状态。 混洞殿主要供奉无形天尊、无名天尊、无上元君.无形天尊为混洞之前,道气未显,恍莽之中的道家之神,意为无形象可察。无名天尊为宇宙处于本始状态的道家之神,正如老子所说:“无名,天地之始。”虽有质可睹,但不可名。无上元君为太上老君之母,即天上的玄妙玉女.后下降为尹氏之女,嫁于仙人李灵飞,怀胎八十一年,生太上老君,传金丹密诀72篇即升天而去。 |
自助旅游指南: 在北京西站乘坐2519列车和203次列车到介休下车,换乘绵山景区的中巴,直接到达绵山景区。
从太原火车站坐直达介休的汽车(每半小时发车),历时2.5小时到介休火车站,换乘绵山风景区旅游专车直达山顶景区. 有绵山的旅游车,大巴,中巴每人五元,到售票口下,剪票进入有小巴直接去水涛沟。
传真: 0354-7398168
电话: 0354-7055168 7055147
地址: 山西省介休市
网址: http://www.cnsanjia.com/
电子邮箱: sanjiaw@public.yz.sx.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