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镇海楼

现在位置:首页>>旅游景点>>广州镇海楼


省份: 广东省
城市: 广州市
县区: 越秀区
广州镇海楼地图:

点击地图区域不放拖动可移动地图, 使用左上角控制器可缩放地图.(地图位置标点偶有误差,仅供参考)

正在努力装载广州镇海楼地图...


简介:
镇海楼坐落在越秀山小蟠龙冈上。该楼又名“望海楼”,因当时珠海河道甚宽,故将“望江”变为“望楼”。又因楼高5层,故又俗称“五层楼”。楼前碑廊有历代碑刻,右侧陈列有12门古炮。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扩建广州城时,把北城墙扩展到越秀山上,同时在山上修筑了一座五层楼以壮观瞻。镇海楼历史上曾五毁五建,现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是1928年重修时由木构架改建成。1929年成为广州市市立博物馆。1950年改名广州博物馆,分朝代陈列广州城2000多年发展的文物史料。 镇海楼是广州标志性建筑之一,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楼高25米,呈长方形,阔31米,深16米。下面两层围墙用红砂岩条石砌造,三层以上为砖墙,外墙逐层收减,有复檐5层,绿琉璃瓦覆盖,饰有石湾彩釉鳌鱼花脊,朱墙绿瓦,巍峨壮观,被誉为“岭南第一胜览”。 镇海楼顶层正面高悬“镇海楼”横匾。镇海楼两侧对联:“千万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 镇海楼气宇非凡,古今曾以“镇海层楼”、“越秀远眺”和“越秀层楼”先后列为“羊城八景”之一。 交通:5、6、10、21、24、33、58、63、101、122、127路公交车越秀公园站下。 门票:10元(70岁以上老人免票,1.2米以下儿童半票) 开放时间:9:00-17:00
景点:

红墙绿瓦 壮丽非常

    

红墙绿瓦 壮丽非常

    【镇海楼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广州市区北边越秀山上。明洪武十三年(1380),永嘉侯朱亮祖扩建广州城时,把北城墙扩展到越秀山上,并在城墙上建五层楼,以壮广州城观瞻。楼名镇海楼,又名望海楼,俗称五层楼。平面作长方形,阔31米,深16米,高28米,红墙绿瓦,十分壮丽。顶楼正面悬挂着两广总督彭玉麟所撰对联:"万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头摩霄,目空古今;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依栏看剑,泪洒英雄"。镇海楼先后以"镇海层楼"和"越秀层楼"列为清代和现代羊城八景之一。?? 

镇海楼

    

 镇海楼

    镇海楼坐落于越秀山小蟠龙岗上。明洪武十三年 (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等合宋代广州的东、西、子三城为一,并开拓北城800余丈,城墙横跨越秀山,又在城墙上建高楼一座,凡五层,俗称 “五层楼”。“楼成,会城之形势益壮”。当时珠江水面宽广,登楼而望,但见碧波荡漾,颇为壮阔,故楼曰“望海楼”。后又名“镇海”,镇是为雄镇海疆之意。600多年来,由于人为和自然的灾唯,镇海楼屡遭损坏,数读重修。其中大的修茸有5次,分别是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1928年、1946年和1952年。1928年重修时,把原来楼内的木结构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但砖石砌筑的墙壁基本属明代旧物。现在楼前东西对峙的两只红砂岩石狮子是民国初年拆城筑马路时从双门底 (永清门)移来。楼西侧是明嘉靖年间《镇海楼记》碑及1928年的《重修镇海楼记》碑是记录此楼兴衰史的重要文物。镇海楼自1928年重修后,即成为广州博物院所在,1950年改名广州博物馆。今日之镇海楼,阔31、深16、高28米,东西两面山墙和后墙的第1、2层用红砂岩条石砌筑,3层以上为青砖墙。底层石墙厚3.86米,以上逐层递减。复檐5层。绿琉璃瓦歇山顶上有 “民国拾柒年”(1928年)“石湾均玉造”的琉璃花脊。朱墙绿瓦,相映生辉,雄伟壮观。镇海楼被誉为“岭南第一胜概”,先后以“镇海层楼”和 “越秀层楼”列为清代和现代的羊城八景之一。数百年来,骚人墨客赞咏抒怀者极多,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篇章。清末李棣华所撰楹联“万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宵,目空今古;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 。”今仍悬于顶层,吸引着无数的游客。
    1963年3月公部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文字:陈坚红  文章来源:《广州市文物志》 (岭南美术出版社[90年版])

镇海楼铁钟

    

镇海楼铁钟

越秀山在羊城北域。早在南越国时,赵佗在山上建有越王台。
明洪武十三年(1380),永嘉侯朱亮祖,在北城垣最高处,建筑镇海楼(原名望海楼),为五层楼,高二十八米,阔三十一米。层楼壮角,朱墙绿瓦,相映生辉。
在三楼的展室里存放,平南王尚可喜于顺治九年所铸铁钟一口,记述顺治七年,平南王奉命恢粤一事。
镇海楼门口左侧,立有:一九二八年《重修镇海楼记》碑石一方。由著名学者、书法家黄节撰文并书。记述了镇海楼历史沿革,碑文里记有:“清初尚可喜曾驻军其上,以飞鸽传书,一日数往返中宿峡”(即清远峡)之语。以飞鸽传书,传递军事信息,即快又节省人力,更使敌方无法拦截。
现存广州博物馆 

镇海楼是广州古城的“舵楼”

    

镇海楼是广州古城的“舵楼”

  镇海楼是广州著名的名胜古迹,明清以来被誉为岭南第一胜景,因其楼高五层,俗称五层楼。 

  镇海楼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初名“望海楼”,后改名为“镇海楼”。关于镇海楼兴建的起因,历来有几种说法。 

  有人认为镇海楼是一座海防要塞,建楼是军事上的需要;有人认为建楼是为观赏岭南山海风光,在越秀山上添一道风景;还有人认为建楼是为了镇住岭南的“偏霸之气”。 

  前面两种说法都有根据,镇海楼确有海防的功能,越秀山上的古炮就是明证,用于观景就不用说了。但最后一种说法也非空穴来风,从镇海楼的选址、外观造型看,这座楼绝非一般的普通建筑。 

  马鞍冈常有“紫云黄气之异” 

  岭南有“偏霸之气”的说法,古已有之。古人早就发现,岭南虽僻居南方一隅,“其脉从南岳至于大庾,从大庾至于白云,千余里间,为危峰大障数百计。来龙既远,形势雄大,固宜偏霸之气所钟也”(屈大均语)。加上白云山钟灵毓秀,“每当晴霁,有白云蓊郁而起,半壁皆素,”气象不凡。这种生气勃勃的景象常引起封建统治者的猜忌。 

  秦始皇时,“占者”发觉广州古城北五里白云山与越秀山之间的马鞍冈常有“紫云黄气之异”,以为是“天子气”,秦始皇马上“遣人衣绣衣,凿破是冈”。所以古粤谣云:“一片紫云南海起,始皇频凿马鞍冈”。 

  虽然秦始皇凿断了南方越地的“地脉”,但其“霸气”仍时时“郁勃”。 

  秦时南海郡尉任嚣“善识天文,能知五星余气及越门为南方偏霸之象”,临终前急召赵佗到病榻前,将郡尉重任交给赵佗,劝赵佗利用岭南地势及早自立,赵佗果不负任嚣所望而成为南越王并且“享国五传”。 

  据称朱元璋下旨建镇海楼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仍,南方的刘龙趁机在广州建立了南汉王朝,但开国才几十年,南汉便被宋太祖灭了。南汉虽然短暂,但“历代所遗广州古迹,以南汉为最多”。越秀山原有条“呼銮道”,就是南汉皇帝刘■开凿的。 

  元末,增城人朱光卿兵起,称大金国;广州人林桂芳兵起,称罗平国;南海人欧南喜起兵称王。这些人都以南粤天险,“绝五岭,通二洋”,占山为王,而抗中原。 

  有鉴于此,明太祖朱元璋派悍将永嘉侯朱亮祖出镇广东,戡定南粤。朱亮祖为一介武夫,史称其“不知学,所为多不法。”兴建镇海楼不会出自他的想法。据说是朱元璋担心岭南的“霸气”日后成为明朝的祸患,下旨令朱亮祖在越秀山上建楼将岭南的“霸气”镇住。 

  镇海楼形状奇特,“楼成塔状,塔似楼形”,通体绛红,这些都有特殊的寓意。 

  镇海楼建于越秀山上,越秀山为白云山的“余脉”,是“生气融结”的所在,建楼者认为压住此“脉”便压住了南方的“霸气”。楼高五层,外观红色,是“火生土,土克水”的寓意。“五楼”在五行中属土,红色属火。五行中土能制水。建五层楼就能起到“镇海”的作用。 

  这些“压龙脉”,“土克水”的观念,在今天看来是不可理喻,但在古代,统治者对这一套是深信不疑的。 

  广州古城像一只大船 

  镇海楼建成后,据说效果有三:其一,使明朝“历二百余年,清平无事”;其二,使黄萧养“僭称齐帝,即位五羊驿馆,逾月而亡”;其三,使岭南形势大异昔地,“偏霸之象不复存在”。 

  其实,所谓岭南的“偏霸之气”只不过是封建统治者因猜忌而产生的幻觉而已。广州地形地势得天独厚,是山环水抱的宜居福地倒是千真万确。镇海楼不但没有“压住”越秀山,反而使越秀山更加突出。堪舆家认为,古广州城就像一只大船,城中的花塔和光塔就像船上的桅杆,而镇海楼就是船上的舵楼。广州这只“大船”自从有了镇海楼作“舵楼”,其航行更加一帆风顺,各方面都发展得很快。 

  一介武夫朱亮祖算是为岭南人做了一件好事,给我们留下一份“虽黄鹤、岳阳莫能过之”的珍贵文化遗迹。  
 

羊城寻幽:镇海楼看沧桑

    

□宋韶光 

羊城寻幽:镇海楼看沧桑

  古代的广州,究竟以哪一座建筑物为最高呢?若以建筑物本身的高度计算,肯定是以六榕寺内的“花塔”首屈一指,因为它有57.6米高,比附近的“光塔”高出很多。但建于越秀山上的“镇海楼”,虽然它本身只有28米高,却因为它高高在上,山下的六榕寺花塔当然亦位于它的脚下了。 

  “镇海楼”俗称“五层楼”,因为它自古以来,历代重修均是五层楼的格局。何以要在这里兴建“镇海楼”呢?屈翁山(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曾经提及以下的一段掌故:在明太祖洪武初年,永嘉侯朱亮祖来到广州,有一日突然看到越秀山上有黄气及紫气透出升起,懂术数的人在旁告诉他这是新皇将出的征兆。 

  朱亮祖为了镇压这山上的皇气,于是便在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在冈顶上兴建这座五层高的“镇海楼”。自此,600多年来,“镇海楼”一直屹立在越秀山顶,看尽广州市的变化沧桑。 

  “镇海楼”现在是“广州博物馆”,馆内陈列了很多广州市历代留下的古物,很值得广州市民和外来游客前往参观,以此增加对广州的认识。  

谈镇海楼名联的作者

    

?梁俨然?

谈镇海楼名联的作者

  广州市文史馆出版《羊城撷采》一书,内载有《镇海楼名联话旧》一则,述及镇海楼联:“万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星,目空今古;五百年故侯安在,顾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该联原迹已失,本为清人彭玉麟所撰,但一度有人说是彭之幕僚李棣华撰书,如1930年出版的《广州年鉴》载,1928年重修镇海楼,闽人沈演公复书李棣华撰书。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广州市文物志》也记为李棣华撰,这是应予更正的。
  《镇海楼名联话旧》之作者陈叔垣先生,少时随其父登镇海楼,亲见三楼悬挂木雕对联,下款署为宫保雪琴彭玉麟等字,五楼则悬挂镇海楼三字为广督瑞麟书。后因修葺,改由叶恭绰“补书”,及后修理又转为沈演公“补书”,传有李棣华“撰书”字样。至民国28年(1939)再度重新修缮,才由吴子夏“补书”,已无李棣华撰书字样矣,可能是沈演公一时之误。抑或是《广州年鉴》之误?
  据《粤雅堂丛书》:李棣华能书自负,一日在观音阁(今纪念碑下)拟联云:“现大士化身,问谁仙佛因缘在;即越王遗迹,从古英雄感慨多。”自以为佳联,属僚某日:“英雄感慨多,与宫保之泪洒英雄句,一静一动,都相远矣。”李亦为之颌首。
  再查彭玉麟在各地题联,几达30多联,各具才情,如:题南京白塘半山寺、金山藏经楼。莫愁湖楼、鄂州观音阁、岳州灵泉寺等联,或气魄雄伟、或沉郁苍劲。尤其是岳阳、黄鹤二联,岳阳楼联是:“星斗摘寒芝,古今谁是摩天手;乾坤流浩气,霄汉常悬捧日心。”此联与镇海楼联的摘斗摩星同一气势。黄鹤楼联是:“心宽天地远,把酒凭栏。听玉笛梅花,此时落否?我辞江汉去,推窗寄语,问仙人黄鹤,何日归来?”按上二联都可与镇海楼联相互媲美,风格襟怀也如出一辙。
  我曾阅读民初警校学监晚清秀才吴勉持的《约庵诗集》(1924年出版),内载有《登镇海楼怀彭玉麟尚书》。其一:“寂寂斜阳照画楹,彭郎笔下句蜚声,梅花座上英雄泪,洒落栏干感晚晴。”其二:“咏水曾题启秀寺,吟山又上五层楼,狂澜砥柱凭刚直,摘斗摩星志岂休。”并附彭的启秀寺联:“飞阁自凌虚,我步云梯来上界;狂澜谁挽倒,天生砥柱峙中流。”吴并附小记云:“予读屈大均赞镇海楼句;……自海上望之,恍如皎蜃之气,白云含吐,若有若无,晴则为玉山之冠,雨则为昆仑之舵,横波涛而不流,出青冥以独立,其纬丽雄特,虽岳阳黄鹤,莫能过之……之语。今观宫保所题三楼之联,确能表达其心志者也,故感而为之赋二绝。”
  又阅梁羽生编的《古今名联谈趣》,亦曾说明镇海楼联为彭玉麟所撰。又北京出版黄苗子题常治国的《胜迹名联笺注》,注有:“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时,彭是主战人物,而朝廷主和,在此时,彭受命赴广东,驻镇海楼有感,故有凭栏怀古,看剑伤今,以及洒泪之句。”
  统观上述各例事迹,当可正误。

历史由来

    

历史由来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扩建广州城时,把北城墙扩展到越秀山上,同时在山上修筑了一座五层楼以壮观瞻。镇海楼历史上曾五毁五建,现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是1928年重修时由木构架改建成。1929年成为广州市市立博物馆。1950年改名广州博物馆,分朝代陈列广州城2000多年发展的文物史料。

羊城八景 之 镇海楼

    

羊城八景 之 镇海楼

  镇海楼又名望海楼。因楼高五层,俗称五层楼。它坐落在越秀山上,是广州现存最完好、最具气势,也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古建筑,为清代“羊城八景”之一。镇海楼建造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当时,永嘉侯朱亮祖扩建广州城,开拓北城800余丈,为壮会城之势,在北城垣最高处创建了此楼。  
  镇海楼高25米,阔31米,深16米。第一、二层的墙壁用红砂岩条石砌筑,三层以上为砖墙,底层墙厚3.9米,外墙逐层收减,为塔、楼结合形式,加以朱墙绿瓦,飞檐重叠,雄伟壮观。被誉为“五岭以南第一楼”、“岭南第一胜览”。历来是登临览胜之地,每逢春秋佳日,游人络绎不绝。数百年间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不少赞颂篇章。由于它的建筑造型非常独特,故清代以来,镇海楼的图案被广泛用作广州的标志而四海驰名,成为吸引中外游客的著名景点。


地址: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山小蟠龙冈
网址: http://www.iweeeb.com/w/%E5%B9%BF%E5%B7%9E%E9%95%87%E6%B5%B7%E6%A5%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