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小球肾炎
现在位置:首页>>疾病百科>>慢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系指各种病因引起的不同病理类型的双侧肾小球弥漫性或局灶性炎症改变,临床起病隐匿,病程冗长,病情多发展缓慢的一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总称,故严格说来它不是一独立性疾病。但由于临床上未能广泛开展肾活组织检查,这一组慢性肾小球肾炎综合征的临床分型对临床工作中制定治疗方案与预防病情进展和肾功能恶化有一定帮助,故仍保留慢性肾小球肾炎一节。
【诊断】
典型病例诊断不难,具有蛋白尿、血尿(相差显微镜检多见多形态改变的红细胞)、高血压、水肿、肾功能不全等肾小球肾炎临床表现,病程持续1年以上,除外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引起者,应考虑慢性肾小球肾炎。
在鉴别诊断上需与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间质肾炎、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和遗传性肾炎等相鉴别。
【治疗措施】
(一)一般治疗 患者无明显水肿、高血压、血尿和蛋白尿不严重,无肾功能不全表现,可以自理生活,甚至可以从事轻微劳动,但要防止呼吸道感染,切忌劳累,勿使用对肾脏有毒性作用的药物。有明显高血压、水肿者或短期内有肾功能减退者,应卧床休息,并限制食盐的摄入量至2~3g。对尿中丢失蛋白质较多,肾功能尚可者,宜补充生物效价高的动物蛋白,如鸡蛋、牛奶、鱼类和瘦肉等,已有肾功能减退者(内生肌酐清除率在30ml/min左右),应适量限制蛋白质在30g左右,必要时加口服适量必需氨基酸。
(二)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
(三)对氮质血症处理
1.短期内出现氮质血症或第一次出现,或在近期有进行性升高者均应卧床休息、限制过多活动。
2.饮食与营养 对无明显水肿和高血压者不必限制水分和钠盐摄入,适当增加水分以增加尿量十分重要。对轻、中度氮质血症患者不限制蛋白质摄入,以维持体内正氮平衡,特别是每日丢失蛋白质量较多的患者更应重视。对大量蛋白尿伴轻度氮质血症时可增加植物蛋白如大豆等。重度氮质血症或近期内进行性氮质血症者适当限制蛋白质摄入。
3.关于尿量与尿渗透浓度 一般慢性肾炎氮质血症患者尿渗透浓度常在400mOsm/L或以下,若每日尿量仅1L,则不足排出含氮溶质,故应要求尿量在1.5L或以上,适当饮水或喝淡茶可达到此目的,必要时可间断服用利尿剂。
4.控制高血压 慢性肾炎氮质血症和肾实质性高血压常提示预后不良,持续或重度肾性高血压又可加重氮质血症。用一般降压药虽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但不一定就降低肾小球内血管阻力。肾小球入球和出球小动脉阻力增强使肾小球滤过功能降低。钙通道阻断剂如硝苯地平等能否降低肾小球内压力保护肾功能尚有异议,现已公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不仅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它尚可抑制组织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降低肾小球、出球小动脉张力,改善肾小球内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作用,ACEI尚使组织内缓激肽降解减少,缓激肽扩张效果增强。缓激肽尚可刺激细胞膜磷脂游离出花生四烯酸,促进前列腺素生成又增强血管扩张的效应。ACEI尚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对肾小球系膜细胞收缩作用。这些作用机理反映在肾组织内,可改善肾小球内血流动力学。对中、重度高血压,心脏肥厚患者使用ACEI尚可减少或抑制血管紧张素Ⅱ促心肌、血管平滑肌增生肥大和血管壁中层增厚的作用,此对防止慢性肾炎高血压患者血管壁增厚和心肌细胞增生肥大十分有助。但ACEI引起肾小球出球小动脉张力降低,有时可使GFR下降,故在氮质血症时使用ACEI剂量不宜过大,且应密切观察肾功能,更不宜使用保钾利尿剂,以免发生高钾血症。常用药物为卡托普利12.5~25mg一次,每日2~3次;或苯那普利(洛汀新)每日1~2次,每次10mg,或依那普利10mg,每日1次。或西那普利2.5~5mg,每日一次,苯那普利、西那普利与依那普利为长效ACEI,若未能控制高血压可加用氨氯地平(络活喜)5~10mg每日1~2次。
5.肾病综合征治疗过程中出现氮质血症的处理 慢性肾炎肾病型水肿期和水肿消退期GFR常有不同程度降低。它与下列因素有关:①病理活动性病变程度;②肾间质水肿;③肾小球超滤系数减少;④血容量减少(7%~38%病例);⑤较大量激素应用引起体内高分解代谢;⑥对肾脏有损害药物的应用;⑦间质性肾炎;⑧肾静脉血栓形成。临床上及时判断原因常不容易,除①、⑥和⑦项须及时处理外,其他若无感染情况,有时需耐心等待,不能过分积极;合并急性间质性肾炎,无论是疾病本身免疫反应,药物过敏反应使用短程偏大剂量激素常可降低氮质血症应及时处理。
6.抗凝治疗 我院对400多例各种病理类型肾小球肾炎伴高凝状态及肾内纤维蛋白样坏死者联合应用肝素50~80mg/日和尿激酶2~8万u/d静脉滴注(2~8周)的治疗,肾功能常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无一例发生严重的出血。对顽固性或难治性肾静脉血栓形成者,经肾动、静脉插管技术注射尿激酶20万u治疗肾静脉血栓形成取得良好疗效。
7.高尿酸血症的处理 少数慢性肾炎氮质血症患者合并高尿酸血症。血尿酸增高与内生肌酐清除率降低并不呈比例,说明高尿酸血症不是氮质血症的结果,使用别嘌呤醇降低血尿酸可改善肾功能,但剂量宜小,用药时间要短,减药要快。不宜用增加尿酸排泄的药物。
8.其他 肾小球肾炎时肾组织中浸润的炎症细胞可产生大量氧自由基,肾小球系膜细胞受到免疫复合物,膜攻击复合物和血小板激活因子等刺激也可产生活性氧。氧自由基可直接损伤或通过膜脂质过氧化反应破坏肾小球基膜、上皮细胞。此外,许多肾小球疾病患者抗氧化能力低下,表现为血抗氧化酶如血清超氧歧化酶减少和抗氧化剂维生素B2、E及锌和硒等降低。因此,临床上如何抑制肾组织氧自由基产生,需否应用抗氧化剂、用哪种抗氧化剂为好均值得进一步观察和积累经验。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常伴有不同程度高脂血症。已知高胆固醇血症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变可引发肾组织产生脂质过氧化物,加速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损伤。提高血白蛋白水平可降低血脂浓度。
总之,慢性肾炎氮质血症患者是站在走向慢性肾衰或病情稳定的十字路口线上,对短期内进行性的氮质血症或第一次出现的氮质血症应仔细寻找原因,切勿简单地认为是慢性肾炎发展的阶段。不少病例在去除诱发因素后,在相当长时期内尚可保持良好的肾功能。
【病因学】
慢性肾炎是一组多病因的慢性肾小球病变为主的肾小球疾病,但多数患者病因不明,与链球菌感染并无明确关系,据统计仅15%~20%从急性肾小球肾炎转变而至,但由于急性肾小球肾炎亚临床型不易被诊断,故实际上百分比可能要高些。此外,大部分慢性肾炎患者无急性肾炎病史,故目前较多学者认为慢性肾小球肾炎与急性肾炎之间无肯定的关联,它可能是由于各种细菌、病毒或原虫等感染通过免疫机制、炎症介质因子及非免疫机制等引起慢性肾小球肾炎。
【病理改变】
慢性肾小球肾炎病理改变与病因、病程和类型不同而异。可表现为弥漫性或局灶节段系膜增殖、膜增殖、膜性、微小病变、局灶硬化、晚期肾小球纤维化或不能定型。除肾小球病变外,尚可伴有不同程度肾间质炎症及纤维化,肾间质损害加重了肾功能损害。晚期肾小球肾炎肾皮质变薄、肾小球毛细血管袢萎缩,发展为玻璃样变或纤维化,残存肾小球可代偿性增大,肾小管萎缩等。
【临床表现】
大多数隐匿起病,病程冗长,病情多缓慢进展。由于不同病理类型,临床表现不一致,多数病例以水肿为首现症状,轻重不一。轻者仅面部及下肢微肿,重者可出现肾病综合征,有的病例则以高血压为首现症状而发现为慢性肾小球肾炎。亦可表现为无症状蛋白尿及/或血尿。或仅出现多尿及夜尿,或在整个病程无明显体力减退直至出现严重贫血或尿毒症为首发症状,一般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分为以下五个亚型:
(一)普通型 较为常见。病程迁延,病情相对稳定,多表现为轻度至中度的水肿、高血压和肾功能损害。尿蛋白(+)~(+++),离心尿红细胞>10个/高倍视野和管型尿等。病理改变以系膜增殖局灶节段系膜增殖性和膜增殖、肾小球肾炎为多见。
(二)肾病型 除具有普通型的表现外,主要表现为肾病综合征,24小时尿蛋白定量>3.5g,血清白蛋白低于30g/L,水肿一般较重和伴有或不伴高脂血症。病理分型以微小病变、膜性、膜增殖、局灶性肾小球硬化等为多见。
(三)高血压型 除上述普通型表现外,以持续性中等度血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特别是舒张压持续增高,常伴有眼底视网膜动脉细窄、迂曲和动、静脉交叉压迫现象,少数可有絮状渗出物及/或出血。病理以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和弥漫性增殖为多见或晚期不能定型或多有肾小球硬化表现。
(四)混合型 临床上既有肾病型表现又有高血压型表现,同时多伴有不同程度肾功能减退征象。病理改变可为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和晚期弥漫性增殖性肾小球肾炎等。
(五)急性发作型 在病情相对稳定或持续进展过程中,由于细菌或病毒等感染或过劳等因素,经较短的潜伏期(多为1~5日),而出现类似急性肾炎的临床表现,经治疗和休息后可恢复至原先稳定水平或病情恶化,逐渐发生尿毒症;或是反复发作多次后,肾功能急剧减退出现尿毒症一系列临床表现。病理改变以弥漫性增殖、肾小球硬化基础上出现新月体及或明显间质性肾炎。
慢性肾小球肾炎临床和病理分型不是绝对的,各类型之间可相互转化,对未能施行肾活组织检查作出病理分型的病例,可根据临床表现特点作出肾炎、肾病综合征、高血压的分型;结合肾功能测定,可作为粗略估计病情程度、制定治疗方案和判定预后的参考。少数慢性肾炎患者临床表现已见缓解或不明显,但病理改变并末恢复,甚至较为严重或继续发展,在一次急性发作后出现尿毒症。故应强调密切动态观察和随访的重要性。
〔慢性肾炎氮质血症〕
它指各种病因和病理类型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发生轻至中度肾小球滤过功能损害,表现为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内生肌酐清除率降低,实际上在出现氮质血症的同时或之前已有不同程度的肾小管功能改变。慢性肾炎氮质血症期是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前奏期,但在这一期中,轻型年轻患者常自我感觉良好、掉以轻心,另部分肾炎病程无论长短,出现氮质血症也易被误认为是疾病发展为尿毒症的自然转归现象。据临床观察,不少慢性肾炎氮质血症患者经一阶段治疗后肾功能可明显改善,并可在相当长时期内保持良好的肾功能,说明可逆性因素的存在,而另部分则在较短时期或数年内进展为尿毒症。慢性肾炎占我国尿毒症病因之首位,故临床上应重视探讨慢性肾炎氮质血症病理基础。病理生理、可逆因素以及其他影响因素,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争取部分病例可逆性,更有效地延缓慢性肾衰发生和发展。在诊治中应注意。
1.临床评估氮质血症及其程度应先了解有无肾前因素及药物对肌酐清除的影响。肾功能正常患者发生轻度心排出量减少或血容量不足对肾小球滤过率影响不大而对慢性肾炎氮质血症患者发生同样程度心排血量或血容量改变,则常可使氮质血症明显升高,甚至成倍增加。某些常用药物亦可引起假性血肌酐升高,如西米替丁、长效磺胺以及甲基多巴、cefoxitin和酮体等。动态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可了解肾脏疾患严重程度。常用的方法为测定血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和血尿素氮,S cr与Ccr有一定的相关性,一般可以Scr1lmg/dl时,Ccr为100ml/min;2mg/dl相当于 Ccr50ml/min,4mg/dl相当于25ml/min,故氮质血症程度常以Scr在2.5 mg/d1以下、Ccr在40ml/min以上为轻度;Scr>2.5mg/dl、Ccr<40ml/min为中度,而S cr≥3.5mg/dl为重度。血尿素氮的影响因素较多,但有时在急性肾损伤时,Scr变化不明显而BUN明显升高。亦可用测定S cr反映Ccr的公式,它较简便、实用,可作粗略估计的参考。
Ccr(ml/min)=(140-年龄)×体重(kg)/72×血肌酐(mg/dl)
2.重视寻找短期内出现进行性氮质血症或新出现氮质血症的影响因素 慢性肾炎患者在漫长的数年病程中Scr逐年缓慢上升往往是疾病发展的过程,但不少患者原先肾功能稳定或长期未查肾功能,在一次感染或过度疲劳或出现中、重度高血压后或妊娠分娩后或在某些药物应用后出现S cr明显升高,这部分病例常有急性情况或临时因素,不要误认为慢性肾炎尿毒症,有时肾活检中光镜检查尚可见到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明显,肾小球入球、出球小动脉有纤维素样坏死,甚至肾小囊中有细胞型新月体形成及/或肾间质中炎症细胞中至重度浸润,这些病例多数全身情况尚好,能耐受激素治疗,经甲泼尼龙80~240mg静脉滴注5~10天或给泼尼松40~60mg/天后2~4周,肾功能常有不同程度改善,甚至S cr恢复正常。故对表现为各种类型的慢性肾炎患者第一次出现Scr明显升高均应认真寻找可逆性因素,对有肾病综合征的膜性肾炎、膜增殖病变等伴有高凝状态的患者尚应排除肾静脉血栓形成,导致或加重氮质血症。肾脏CT检查常可发现肾静脉血栓形成。
英文名称: CG;CGN
患病部位: 腰部疾病*
一级分类: 肾脏病学*
二级分类: 肾小球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