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腹泻

现在位置:首页>>疾病百科>>慢性腹泻

慢性腹泻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的症状,是由于胃肠道的分泌、消化吸收及运动功能障碍,导致粪便稀薄,次数增加,病程超过2个月者,称为慢性腹泻。临床上按解剖部位结合病因分:A、胃源性腹泻,包括胃部疾病和肠内容物或胆汁返流入胃造成的腹泻;B、肠源性腹泻,包括肠道的各种炎症如菌痢、克隆病、不全肠梗阻、肿瘤、消化不良、菌群失调、对鱼、虾过敏,食物中毒及某些腹泻药、降压药引起的腹泻;C、内分泌失常性腹泻,如甲亢、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引起的腹泻;D、功能性腹泻,如情绪性腹泻、肠道易激惹综合症。以上各种原因引起的腹泻中,最常见的为各种肠道感染、结肠和直肠癌葡萄球菌肠毒素所引起的食物中毒及肠道易激惹综合症。

(一)、症状

  1. 通过患者一般情况分析病因。如肠系膜淋巴结核和胰腺纤维囊性变,多见于儿童;功能性腹泻与溃疡性肠结核多见于青壮年;结肠癌多见于老年;甲亢多见于女性;居住长江中下游的渔民和农民,有疫水接触史,应首先考虑血吸早虫病为腹泻病因。
  2. 通过腹泻症状分析,推测病变部位。直肠或乙状结肠处疾病表现为便意频繁,里急后重感明显,但排便量少,多为下腹或左下腹持续性疼痛,便后可缓解。若病变在小肠处,则无里急后重感,腹泻、便秘交替出现,排便量大,常为脐周或局限右下腹痛,呈间歇性发作的绞痛,肠呜音亢进。
  3. 腹泻发生时间与病因的判断。腹泻与进食有关的见于先天性酶缺乏,慢性胰腺炎等,这类腹泻禁食后症状缓解;清晨或餐后发生腹泻,常见于肠道易激惹综合症;夜间患者惊醒,出现腹泻的,提示由器质性疾病引起。
  4. 伴随症状与病因的判断。腹泻伴发热,应考虑肠道感染、溃疡、克隆病及晚期肠道肿瘤;伴明显消瘦者,提示恶性肿瘤、小肠性、胰腺疾病和消化不良;伴失眠、健忘且症状随情绪转移而用暗示方法暂时消除者,常见于功能性腹泻。
  5. 体检:左下腹包块常见于乙状结肠憩室炎,结肠癌;右下腹包块,常见于阿米巴或血吸虫病性肉芽肿、肠结核、克隆病及肠放线菌病;炎症形成的块,质较肿瘤为软,但压痛明显,肠痉挛造成的可扪及肠段,但时现时消。
  6. 直肠指诊可了解肛周、直肠病变,指套染有血迹。要警惕直肠癌。
  7. 实验室检查:

(1)、粪便检验:

  1. 类便性状:稀薄水样,色淡,提示小肠性腹泻;糊状、色深,有脓血无恶臭,多为直肠、乙状结肠性腹泻;淘米水样见于霍乱;血水样见于副溶血弧菌感染;蛋花样见于小儿腹泻;蛋清样见于白色念珠菌性肠道感染;泡沫油光样见于脂肪消化吸收不良;果酱样多见于阿米巴肠病;粪便含脓血提示结肠有溃疡;大量粘液,呈肠管型多见于肠道易激惹综合征。
  2. 镜检与培养、可检出致病菌。

(2)其它:如怀疑胃源性腹泻可进行胃液分析;如考虑胃肠运动过速所致,可做胭脂红试验;如系小肠吸收功能障碍可做粪便脂肪滴苏丹染色检查;如怀疑甲亢引起可测定基础代谢率。

8、内窥镜检查及活检:可直接观察肠道病变,取活检后可协助确诊。

9、X线检查:胃肠钡餐可观察整个消化道的运动功能与器质性病变。钡剂灌肠则用于迥盲部及结肠病变的诊断。

(二)、预防及预后

  1. 对于急性腹泻,应彻底治疗,以防转为慢性。饮食避免过于寒凉,以防伤脾肾阳气,使病迁延不愈。
  2. 饮食应有节制,忌食肥甘厚味,过于油腻饮食往往使腹泻加重。忌生冷瓜果。
  3. 注意保暖,慎起居,护腰腹,避免受寒。
  4.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不食不洁食物。
  5. 注意观察病情,寻找引起腹泻或加重病情的有关因素,注意调摄。

    长期腹泻,导致营养不良,身体消瘦,抵抗力降低,易招致其他疾病的发生。


英文名称: chronic bacillary diarrhea
患病部位: 腹部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