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乌镇
现在位置:首页>>旅游景点>>桐乡乌镇
省份: 浙江省
城市: 嘉兴市
县区: 桐乡市
景区级别: AAAA
门票价格: 100元
简介:
乌镇历史悠久,是典型的江南文化古镇。
乌镇水乡风貌完整,保持了完整的江南水乡格局。
乌镇民俗风情浓郁,是反映江南水乡生活的活化博物馆。
乌镇经济发展迅猛,是长三角地区著名的富庶之镇。
乌镇古镇得到了有效保护,在保护与开发中求得了持续和谐发展。
2001年乌镇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2002年荣获国家AAAA级景区称号;2004年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首批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荣登浙江省十大人气最佳旅游景区首位,荣获联合国颁发的“2003年亚太地区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 ;乌镇已连续四年入选中国“黄金周”假日旅游预报统计重点景区名单。乌镇,正逐渐成长为一个世界的旅游品牌。
目前,以精品化、休闲化为发展目标的二期工程――乌镇西栅正在抓紧施工,投入巨资对河道、街区、桥梁、民俗等进行保护性整理、挖掘、修复,预期可在2005年十月正式开放。原汁原味的中国江南水乡与世界一流休闲体验型度假区完美的结合,将使广大游客在乌镇享受前所未有的梦幻假期。
乌镇,这座千年的古镇,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必将焕发出她更加动人的光彩。
景点类型: 古镇*,AAAA*
出行方式: 参团*,自助*,自驾*,长途汽车*,旅游专线车*
适合人群: 个人*,情侣*,朋友*
游玩项目: 徒步*,观赏*,美食*
景点:
乌镇图片
【居家民俗馆】
江南民俗陈列馆毗临百床馆,旧称金家厅,馆中设有“寿俗厅”、“婚俗厅”、“节俗厅”等展厅,通过衣俗、节俗、婚俗、寿俗四大部分展示晚清至民国时期乌镇民间有关寿庆礼仪、婚育习俗和岁时节令等民俗,各个展厅均陈列于古老的民居之中,进入展厅之后,有如回到了久远的年代。
衣俗厅以实物、蜡像、照片等不同手段展示百余年前江南民间穿着习俗,可以从中西合璧的风格中窥视历史的缩影。
通过一年不同节气中乌镇人不同的生活习俗,如春节拜年、元宵走桥、清明香市、立夏秤人、端午吃粽、水龙大会、天贶晒虫、中元河灯、中秋赏月、重阳登高、冬至祭祖、
三送灶等,生动地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风情长卷。
婚俗厅以喜堂拜堂为中心,通过新人、媒婆、父母等人物以及花轿、嫁妆等实物展示婚庆的热闹场景。
寿俗厅以老人祝寿为主题,通过厅堂的吉庆布置和字画、寿幛、寿桃、寿面等特有的做寿物品,展示了敬老尊老的中华传统。
【三跳】
三跳是长期流行于嘉兴、湖州一带农村的以说唱古今通俗小说为主体的叙事性曲艺形式,艺人演出时所用道具为三段毛竹板,俗称“三跳板”,故名其曲艺为“三跳”,又称“农民书”、“劝书”。三跳,民间传说起源于隋朝。三跳传入桐乡据说已有上百年历史,也有说是民国初年由三跳艺人通过师徒传授正式传入。
据桐乡市梧桐乡老艺人谢培卿(1921-1989)回忆,他曾听师傅沈少方说过,清初,湖州一带就有三跳演唱。至1924年,湖州成立三跳书社“明裕社”时,有会员1O0多人。清末民初,较著名的三跳艺人有“五方”,即金方、银方、铜方、铁方和少方,亦称“五虎将”。少方姓沈,湖州双林人,是湖州老艺人田发根的徒弟。他常来桐乡演出,并在桐乡收了五个徒弟,大大促进了三跳在桐乡的流行。这五人人称“卿字辈”,即陈金卿(原名陈京声,石门人)、沈荣卿(八泉乡人)、潘党卿(梧桐镇人)、蒋仁卿(城南乡人)和谢培卿(梧桐乡人)。如今,这五人均已作古。现在,桐乡籍的3O多个三跳艺人除少数由其他艺人传授外,大都属于沈少方这一支。
今天,乌镇东栅一茶馆里,有两位老艺人在常年演唱三跳,颇受游客欢迎。他们一是王祖良,羔羊乡人,一是王文嘉,桐乡人。听他俩称,他们的祖师爷是与沈少方同辈的,王祖良的祖师爷是李秀林,王文嘉的则是董云奎。王祖良还带有徒弟四人。看来,三跳这门曲艺还是后继有人的。
【花鼓戏】
花鼓戏又名挑香担,属小戏,因其题材来源于农村生活,剧情简洁明快,曲调活泼流畅,又是用当地方言演唱,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农民喜爱。传统剧目有《还披风》、《庵堂相会》、《卖草囤》、《秋香送茶》、《红玉》、《乌镇北栅 | |
头》、《陆雅臣卖妻》、《尼姑庵里卖草药》、《磨豆腐》等,大多是以当地居民津津乐道的传闻旧事为原型改编的。 花鼓戏在清末曾被禁演。1952年,崇德县文化馆帮助部分老艺人组建民爱花鼓戏小组,共12人。1959年12月,桐乡县文教局组建桐乡县花鼓戏剧团,有人员 30人。此后剧团屡有变更,或停或演,演员也有改行的,有回到农村的。1980年春,部分花鼓戏老艺人自愿结合组成民间性质的桐乡花鼓戏剧团,在农闲时节演出于桐乡、海宁、余杭、德清等地。1988年5月,受现代娱乐形式冲击,剧团停止演出。 今天,在乌镇修真观戏台演出的部分花鼓戏艺人就是当时“桐乡花鼓戏剧团”的艺人。游客在游完古街和老屋之后,不妨驻足感受一下花鼓戏的魅力。 |
【接五路】
接五路,本指接五路行神,后来演变成接五路财神。旧时商家春节休假后,一般都在初四晚上接请五路财神,初五开市,以图吉利。按说接五路是在初五,为什么又说在初四晚上?原来,初五日是正日,由于大家求利心切,都想自己比人家早一点迎到财神,于是,这时间就一点点提前了,甚至提前到初四的早晨。这样当然不符合规矩,后来就由长者出面,规定初四日晚上一起行动迎神。初四日下午三点,接五路仪式的准备工作就开始了,直到晚上九、十点钟结束。先是摆案桌,一般用两张八仙桌拼起来即可,讲究的要三张,外加半张,俗
称三桌半。头桌是果品如广橘、甘蔗,寓意财路广阔,生活甜蜜;二桌是糕点,寓意高升、常青;三桌为正席,供全猪、全鸡、全鱼,并元宝汤等。半桌是饭、面、菜,一碗路头饭中插一根大葱,葱管内插一株千年红,寓意兴冲冲、年年红。第三桌上的酒菜须等接上五路财神后方可奉上。 接五路须主人带上香烛分别到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的财神堂去请接,每接来一路财神,就在门前燃放一串百子炮。全部接完后,主人和伙计依次向财神礼拜,拜后将原供桌上的马幛火化,表示恭送财神。仪式才算是结束了。 |
【蚕花习俗】
杭嘉湖盛产丝绸,养蚕是这一带农民的主要产业,乌镇地处杭嘉湖的腹地,蚕业更占很大比重。因此,蚕花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收入和这一年的生活。对于重要的东西,人们便会设立一些禁忌,很多生活习惯也会围绕着它而变化,甚至娱乐也离不开它。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系列有关蚕花的风俗习惯。 |
【传统作坊区】
【丝绵作坊】
丝绵是乌镇的传统产品,江南一带名气极大。丝绵的制作方法均为传统的手工操作,一般选用蛾口茧和同功茧。制作丝绵时,首先将蚕茧煮熟后浸于清水中,然后取出茧中的蚕蛹,把茧壳剥开扩松,绷套在拳头上。等绷到五六层后。扩成袋形,套在一只特制的半圆形的竹弓上,洗干净后取下,用线串挂起来晾晒,干后即成一只只洁白如玉、如弓形的绵兜了。把绵兜扯成薄薄的一层层,那就是丝绵了。
【布鞋作坊】
布鞋作坊许多城里人,大概与布鞋久违了吧?皮鞋风光、高档、体面、气派,但穿久了,不免憋气。布鞋呢,现在是难登大雅之堂。但它通气、舒适,有种踏了实地的感觉。所以,很多人家里都备有一双布鞋,休息的时候便换上它,感受一份“土气”的舒适。因此,城里的小摊上也时有布鞋卖,但大多不是千层底的,穿不了几天。乌镇的布鞋就绝对是正宗的“土气”,千层底,还钉上前后皮掌,地面有点湿,不怕。布鞋作坊就做这样正宗的布鞋,参观完制作过程,不妨买上一双,绝对不会后悔的。
【刨烟作坊】
刨烟作坊就在丝绵作坊的旁边。乌镇的晒红烟远近闻名,其烟丝是刨出来的。新鲜烟叶用烟片夫子夹住;经过暴晒后,会呈现出亮红的颜色,并有浓郁的烟香。刨烟时,将几十张烟叶码压在一起,紧紧固定在呈斜面的刨床上。刨刀的外观与木匠用的刨子类似,但刨肚要大得多,以容纳刨下来的烟丝;刨对长约六七十厘米,宽约30多厘米,像一条微型的船。刨时为了润滑,往往要上油,同时也使得烟丝油亮润泽,外观上好看得多了。
在刨烟作坊里,这一套工具都被原原本本地陈列着,并有专人表演刨烟。游客们有兴趣的话,也可以亲自体验一番。
【糕点作坊】
糕点作坊乌镇糕点以姑嫂饼最有名,它油润麻香,入口酥松脆糯,咸甜适中,不腻不寡,充满乡野滋味,但不粗砺。
姑嫂饼在乌镇至少已有数百年生产历史了,在清乾隆年间乌镇同知董世宁原修、卢学溥续修的《乌青镇志》卷二十的“土产篇”中有它的“传记”:“用极细麦粉和糖及芝麻印成圆饼,有椒盐者,有白糖者,味甘而润,远近著名。”游客在糕点作坊可一边观看制作工艺;一边品尝姑嫂饼的风味。
【藤作坊?竹器店?箍桶作坊】
藤作坊?竹器店?箍桶作坊这三个作坊在一幢楼里,制作的都是农家和居民常用的家具和农具。有些小件如篮子、笔筒等有一定的工艺性,质朴清新,安置在现代的居室里也很有意味。如果你有充裕的时间,不妨指定或设计一个产品现场制作,等上一会儿,就可完事。这样有意义的旅游产品看来人人都会喜欢的。
【竹艺轩】
浙江竹刻大约在清朝乾嘉年间兴起。浙江竹刻的技法以留青和浅刻为主,无圆雕和高浮雕之作。刀法简朴,崇尚天趣。题村作画本、小像外,多名家书画、蔬果小品和金石文字,品种以扇骨、臂搁和笔
筒为多。
民国后期,浙江竹刻衰落。至20世纪80年代,复得振兴,尤以桐乡乌镇的竹刻影响较著。乌镇钟山隐早年在上海从名家习篆,后致力于竹刻艺术,擅长浅刻和留青。多刻名家画稿,精微细致,层次丰富,对原作精神体味到位,所以无雕琢痕迹,作品为北京荣宝斋所重,经其推介,影响播及海内外。又有叶瑜荪,受其影响,于1979年开始学习竹刻。他初以民间传统木雕法习刻,后倾心文人竹刻。因自幼喜爱老乡丰子恺的书画,以为丰先生的书画最具文人气质,与文人竹刻颇为神合,遂以之为题材刻竹,竟饶得其味,颇受时人喜爱。
在中市-东栅景区的乌镇竹刻工艺馆里,可以欣赏到上面浙江竹刻名家创作的精彩作品,并根据作品的引导,进一步了解竹刻艺术的历史脉络。
【访卢阁】
访卢阁在乌镇中市应家桥南堍,背倚车溪市河,面向中市大街,俯临东市河,遥望观前街风情世态。访卢阁是乌镇最好的茶馆,如今是游客必到的一处胜景了。
传说中的卢仝开着一爿小茶馆。一天,他听说太湖边的山岗上有不少茶叶树,就前往采摘。他不认识茶树。正当他在山上胡乱寻走时,发现一位长者倒在路上,身上还背着一只竹篓。他赶紧施救,掐那人的人中,终于将老人弄醒了,老人有气无力的指着竹篓里的树叶,做了个抓和吃的手势。卢仝领会了他的意思,把竹篓里的树叶塞进老人的嘴里。老人慢慢地咀嚼这些树叶,不一会儿,便完全清醒了。
原来老人就是《茶经》的作者:陆羽,因误尝有毒的树叶,昏倒在地。幸亏遇到卢仝,给他吃了解毒的茶叶,才得以脱险。两人因此结为至交,陆羽教给卢仝不少关于茶叶、茶道的知识和炮制方法,并帮助采了不少清心舒气的茶叶,卢仝回家后,如法炮制了清心茶,功效的确不一般,睡眼惺忪的人喝了后神清气爽,心有烦闷的人喝了顿感郁闷全消,做工乏力的人喝了后立马精力充沛……消息不胫而走,卢仝的茶馆整日茶客满座。卢仝不得不扩大店面,但总得有个叫得响的名字,卢仝可犯愁了。一日,陆羽前来乌镇拜访卢仝,给卢仝不少制茶的新方法。
陆羽走后,一日,茶客们又议论起茶馆的名字。其中一位忽然高叫:“有了,陆羽是茶圣,来访问卢仝,很是难得。这茶馆就叫“访卢阁”,如何?”卢仝想,自己的好运全是陆羽给带来的,这个名字倒也有纪念意义,就将茶馆起名“访卢阁”。
【皮影戏】
皮影戏,又被羊皮戏,俗称纸人头戏,是一种将羊皮或牛皮制作成人物、动物造型的活动剪纸,由艺人用竹签棒将它紧贴在背后透以灯光的白色在影幕上操纵,以此表演故事的民间艺术。
皮影始于春秋战国。至西汉,皮影进入宫中。到了唐代,皮影剪刻日益精致,敷色填彩,用作讲史传经。真正让皮影成为百戏中的正剧,当在宋代。汴京皮影之盛,宋代的《明道杂志》、《梦粱录》等著作均有描述。浙江皮影的兴起与宋室南迁有关,大批京华艺人南下临安偏都营生,北方的技艺与南方的文化融合,革新后的皮影在临安大受青睐,并出现了一些著名艺人。
我国的皮影一般分为武戏和文戏,内容大多是历史或演义传说,如《孙悟空大战牛魔王》、《水浒》、《岳传》、《三请樊梨花》、《封神榜》等。
以前,当节日或庆典活动时,皮影戏总是大出风头,它是人们主要的娱乐形式之一。皮影戏的鼎盛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今,只有乌镇的皮影戏馆还在天天演出,仿佛是给对传统曲艺有兴趣的文化人和对皮影戏一往情深的白发老人留下的最后寄托。
或许,皮影戏这朵民间艺术的野玫瑰在乌镇那浓浓的水乡韵味的浸润下,又会有浓烈绽放的一天。
传真: (0573)88718700
电话: (0573)88731088
地址: 浙江省市乌镇
网址: http://www.wuzhe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