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原累积症

现在位置:首页>>疾病百科>>糖原累积症

糖原累积症是指组织中糖原过多的一组疾病,有多种类型,由遗传性酶的缺陷或糖原结构异常所致。

【诊断】

糖原累积症Ⅲ型 诊断靠酶学分析,并可根据酶学分析结果将GSD-Ⅲ分成不同亚型。

【治疗措施】

1.糖原累积症Ⅲ型 

高蛋白饮食可改善生长发育状态和肌力,但最近研究认为高淀粉、标准蛋白饮食效果更好。

2.糖原累积症Ⅳ型

无特效疗法,高蛋白低糖饮食,加食玉米油未能阻止肝硬化进程。用纯化的葡萄糖素未能取得肯定效果。曲霉菌属提取物可使肝糖原急剧减少,因而是一个有研究前途的治疗方法。此外,可施行肝移植。

【病因学】

1.糖原累积症Ⅲ型 病因为肝和肌肉内淀粉-1,6-葡萄糖苷酶(脱支酶)缺陷,糖原由磷酸化酶分解后,不能进一步彻底分解为葡萄糖。

2.糖原累积症Ⅳ型 由于淀粉-(1,4-1,6)-转葡萄糖苷酶(分支酶)缺陷所致。所积贮的糖原结构异常,外链长、分支减少,结构似支链淀粉,故又称支链淀粉病。所积贮的异常糖原溶解度远低于正常糖原。糖原累积症罕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杂合子的成纤维细胞内有分子酶缺陷。

【发病机理】

糖原累积症至少分成12种类型之多,其中0型(糖原合成障碍)和Ⅳ型(淀粉-1-4,1-6转葡萄糖苷酶缺乏),都会导致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Ⅰ型(葡萄糖-6-磷酸酶缺乏)可发展为良性肝腺瘤腺癌,Ⅲ型(淀粉-1,6-葡萄糖苷酶缺乏、脱支酶缺乏)可发展为肝纤维化或肝硬化。

【病理改变】

1.糖原累积症Ⅲ型 本型有①肝内纤维隔;②无脂肪沉积,此两点与GSD-Ⅰ不同。GSD-Ⅲ型,肝硬化往往发生在两个酶以上同时缺陷,即除脱支酶缺陷外,还有磷酸酶和/或磷酸激酶的缺陷。与GSD-Ⅰ比较,GSD-Ⅲ超微结构示脂肪滴小且少。除肝脏病变外,肌肉也有糖原累积。

2.糖原累积症Ⅳ型 本型肝脏呈小结节性肝硬化伴有宽纤维束围绕或插入肝小叶。门脉区胆管轻度增生。白色的两染性物质或嗜碱性染色物质沉积在肝细胞、心肌、骨骼肌和脑细胞。肝小叶周边细胞内可发现嗜酸性或无色包涵体沉积在细胞浆,把肝细胞核推向一侧,构成了GSD-Ⅳ的特征性病变。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肝细胞内沉积物系异常糖原。

【临床表现】

1.糖原累积症Ⅲ型

体检检查本身难与GSD-Ⅰ型区别。婴儿期肝肿大、发育障碍较突出,部分患儿在4~6岁时可出现脾肿大,此患儿可有肝纤维化的证据,但不一定发展为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

肝病变外,大部分患者有肌无力,尤其疾走和爬山时,但不会发生肌肉痉挛。部分患者有肌肉萎缩。糖原可累积在心脏,出现心脏增大。心电图有非特异性变化,但不发生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肾脏不大。

低血糖较GSD-Ⅰ轻,青春期时肝脏有缩小趋势,只有伴有磷酸酶或磷酸酶缺乏者才会走向肝硬化。

2.糖原累积症Ⅳ型

婴儿出生后几个月多无症状,一岁内症状隐匿,但最早出现症状可在3个月时,最晚是15个月。可有一些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肝、脾肿大,肝功能不全生长迟缓等症状和体征,肌肉张力低、萎缩。随病情发展可有腹壁静脉曲张、肝硬化门脉高压、腹水和食道静脉曲张,该病诊断后存活期多为2~37个月,偶3~4年,最后多死于慢性肝功能不全、上消化道出血、心力衰竭、感染。

【辅助检查】

1.糖原累积症Ⅲ型

本型血脂升高,程度与血糖降低程度相关,但血脂升高幅度较GSD-Ⅰ小。少数患者有尿酸轻度升高,血清转氨酶升高(300~600IU)。

半乳糖、蔗糖、氨基酸蛋白质转变为糖的过程正常,因而这些食物可使血糖升高。空腹肾上腺素胰高糖素反应差,若进食数小时后再作肾上腺或胰高糖素试验则反应正常。

2.糖原累积症Ⅳ型

血清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升高,晚期胆固醇轻度升高,在肝功能衰竭发生后,可有一系列变化如低蛋白血症,胆红素升高,球蛋白升高及血氨变化。胰高糖素、肾上腺素耐量试验血糖呈阳性反应, 使血糖升高0.83mmlo/L至1.28mmol/L。高峰出现在注药后30min。口服葡萄糖和蔗糖耐量试验都正常。血清乳酸和丙酮酸正常。


英文名称: Pompe's syndrome
患病部位: 腹部疾病*
一级分类: 消化病学*
二级分类: 肝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