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天心阁公园

现在位置:首页>>旅游景点>>长沙天心阁公园


省份: 湖南省
城市: 长沙市
长沙天心阁公园地图:

点击地图区域不放拖动可移动地图, 使用左上角控制器可缩放地图.(地图位置标点偶有误差,仅供参考)

正在努力装载长沙天心阁公园地图...


简介:
  为长沙重要名胜,也是长沙仅存的古城标志。位于长沙市中心东南角、城南路与天心路交会之处的古城墙内。楼阁三层,建筑面积846平方米,碧瓦飞檐,朱梁画栋,阁与古城墙及天心公园其它建筑巧妙融为一体。基址占着城区最高地势,加之坐落在30多米高的城垣之上,近有妙高峰为伴,远望岳麓山为屏,更显挺峭、峻美。天心阁为全城最高处。登上天心阁,长沙城全景一览无余,远望湘江,真有“极目楚天舒”的心旷神怡之感。
  楼阁建于明代,重修于清乾隆时期,1938年毁于“文夕大火”,1983年再修。再修后的楼阁既保持了主阁的原貌,又参照古岳阳楼,增建了两座二层的辅阁,象鹏鸟的主体和两翼。三阁以通廊相连接,浑为一体,使矗立于32米高的锥垛之上的古阁,更加壮观。阁楼高17.5米,用60根木柱支撑,主辅阁饰以用花岗石和其他高级石料雕凿的狮子、葫芦头、梅、竹、芙蓉、车、马、龙等。檐上32个高啄鳌头,32只凤马铜铃和10条吻龙,也都古色古香,造型别致。
  今日天心阁,已成为城南的一座新型公园。内有摄影、饮食、茶点、副食和工艺品等旅游服务设施。园内堆砌有假山、凉亭、鱼池,园内树木繁茂,花草众多。每天有很多人到此练功、读书、游览、品茗。
景点类型: 传统公园*
出行方式: 参团*,自助*,自驾*
适合人群: 家庭*,个人*,情侣*,朋友*,小孩*,老人*
游玩项目: 徒步*,摄影*,观赏*,美食*
景点:

天心阁之行

    

天心阁之行

  毛泽东曾经出过一幅上联:“桔子洲,洲中舟,舟行洲不行。”
  周恩来对道:“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
  我爸只跟我说过一次,我就牢牢地记住了。我很喜欢这幅对联,对仗工整,而且巧用谐音,融合了长沙的两个景观,绝对!
  在长沙上了两年学,对它并不熟悉。在科大三号院那种管束森严的地方,出个校门都很麻烦,游玩是长假才有的奢侈。而且外出的时间决不会超过十个小时,玩也是很匆忙的。其实我对长沙并无好感。首先它的气候就不适合人类居住, 冬天冷夏天热,实在不舒服。而且那是让我饱受两年荼毒的地方!
  其实长沙是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也算繁华。景点也不少,像岳麓山、桔子洲、马王堆汉墓博物馆、天心阁,都不错。今天介绍的是天心阁……
  我是七月二号去的天心阁,当天天气很好,除了有点热以外,是个游玩的好天气。天心阁在天心公园里,军人半票,还算不错。公园里有很多晨练的老人,一片祥和,让人舒服。绿树林荫、假山、喷泉、亭子,这些都已习以为常。但有座假山很特别,很多大石头上雕刻了很多历史人物,栩栩如生。

  进入天心阁还是要门票,也不贵。人很少,除了个别修葺的工人,就是一个旅行团和我。站在阁的最高层,俯瞰长沙,风光无限好!阁的下面有很多炮台,虽然破旧不堪,但仍可想象当年的威严。只有炮洞里有一个大炮,锈迹斑斑,时间的魔法在它身上表露无疑。唯一让我惋惜的是,阁里有些房子居然挪作商用,在买湘绣,破坏了整个阁的格调。下面是我搜索到的简介:

  天心阁雄踞古城墙之上,距今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相传其建阁地理位置极为考究,天心阁主阁遥对北斗七星之尾星(又称长沙星,这就是长沙有星城之说的由来)。古人按天地之中心而建阁,由于天心阁地处古城最高处,相传明崇祯年间就是人们观星相、祭天神的“灵台”,因此一直被视为吉星高照的风水宝地。建国初期,毛泽东主席登上天心阁也情不自禁的抒发了“举头红日近,极目楚天舒”的感慨!天心阁原来是供奉文昌帝君和奎星神像的地方,能保长沙文运昌盛,前来拜祭的人络绎不绝,古代文人墨客也汇聚于此,吟诗作赋、沾沾灵气。青年毛泽东、蔡和森登上天心阁,留下“桔子洲,洲上舟,舟动洲不动;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的佳联,被广泛流传至今,享誉海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因为这里地势险要,历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著名的太平军西王萧朝贵就战死在古阁之下。三国“关羽战长沙”、抗日时期“长沙四次大会战”等重要历史事件在天心阁都留下深深的烙印;震惊中外的“文夕大火”也以天心阁点火为号。

天心阁古城墙址距今已有二千二百年历史。阁楼雄踞其上,其名始见于明末俞仪《天心阁眺望》一诗中,至清乾隆年间重修天心阁,“极城南之盛概萃于斯阁”,盛名于世且成为文人墨客雅集吟咏之所。今能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相媲美,被誉为古城长沙的标志之一。

  岁月悄然流逝,历史却灿然永存,天心阁其座落处因地势险要,筑有内外两城,外城分为南北两月城,月城内共设炮洞11个,城墙高13.4米,加阁高共计28米,为古时重要的军事防御要塞。天心阁饱经战火,屡毁屡建。

  1852年太平军西王萧朝贵率部进攻长沙,与清军鏖战,不幸殉难于天心阁下。1938年,“文夕大火”,古城长沙一片焦土,阁楼更是荡然无存,唯有那坚实的明清(窑印为证)古城墙在无声地哭泣。

  今天心阁为1983年重建,1984年建成对外开放。阁楼具有明清两朝城楼风格,高阁用游廊连接,形似山峦起伏,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它的结构用挑梁,不用斗拱,三层阁用四十六根红漆圆柱支撑,廊柱结合,栗瓦粉墙,灰白色石基敦厚稳实,六十二头石狮各具姿态,三十二只龙首托起翼角,翘首蓝天,三十二只风马铜铃迎风鸣响,巨型吻龙各领风骚。石壁图案,更是古人所崇拜的图滕,狩猎和战车战马,看上去,仿佛仍然是旌旗猎猎,战马萧萧。整个建筑色调凝重而雄浑,风格去华饰而存古朴,是一幅历史的画,是一首古雅的诗。

  古阁雄踞,气象蔚然,游者登临,瞰湘流北去,招岳色南来,仿佛置身天际。

夜游天心阁

    

阿 晴

夜游天心阁

    古人秉烛夜游似乎兴致极好,今人如我辈,拿个蜡烛满大街的跑那种看起来足够让路人纷纷拨打医院急救热线的事当然是不会去做的了,但是心血来潮偶尔跑去看看夜景,也是有可能的,例如昨晚。

    “天心阁”的称呼,据说是来自星象。古代的星象学者认为这里地势高峻,地脉隆起,为文运昌隆之祥兆,于是在城楼建“天心”与“文昌”二阁来显示,长沙的文昌阁早成了历史的地名,楼阁已荡然无存,相比之下天心阁算是幸运多了,至今还留存着并且有了重新修缮的天心公园。 

    天心阁一直都在改变,越变越漂亮。对于一个挂着古文物羊头的景观而言,这似乎不是什么好事,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谁让1777年(清乾隆四十二年)重修的古天心阁(距今也有200多年的历史)在解放前的文夕大火中和城市一道灰飞湮灭呢? 

    古城长沙真可谓是历经沧桑啊,原城区范围内现在似乎除了那根本烧不起来的白沙古井以外,几乎没有古建筑了,这真是拜托解放前国民党的焦土政策。这些兴亡往事,不说也罢,只是在人的回忆中留下一丝灰暗而已。当后代的孩子不再觉得天心阁觉得贾谊故居觉得孙思邈的药堂还有什么意义的时候,也许历史就真的成为飞扬但不迷眼的尘土,自然更不会迷心了。可是今天的我,再度登阁,还是会感慨,或许是多愁善感吧。 

    现在的天心公园已经是个完全的休闲性质场地,地处闹市,高高树立的城墙把内外隔离成两个完全不同的境界,一边是车水马龙,霓虹闪烁,飞扬年轻,另一边则是古树巍然,楼阁伫立,青葱沧桑。夜了,街上车流仍密,坐在高高的城墙上,看着下面的繁忙,突然好象置身在了两个时空中一般。抬头看去,仿古(其实也有几十年的陈旧了)城楼,铁马风铃叮当,飞檐插天,夜色如盖。低头望去,灯火如渔,行人如蚁。而城楼仿佛是两个世界的夹缝,处身其中,仿佛站在历史和现实的交界处,跨一步就到现在,退一步回到过去。但是,谁也不会傻得跨出去的――那么高的城墙,一跨还不给摔个真的见祖宗去了:P 

    天心阁由于地势高,为攻守险要,这里便成了兵家必据之地。太平天国时,西王萧朝贵率军攻打长沙就是从这里进攻的。至今城墙上还留下了一些炮眼。从前要看长沙全貌,登天心阁可小长沙。而现在,数十层的高楼林立,以前那个质朴的小城已不复存在,成为了一片钢筋水泥的森林,再也望不到边际,也看不全容貌了。天心阁被淹没在其中,只能照旧在风来是响一响铁马铃铛,客到时敲一敲编钟鼓乐,歌舞升平一番而已。这也是为什么小学毕业以后我就再没上过城楼的原因。 

    天心阁从前还会办花展,春杜鹃,秋菊花,间或还有些书画展什么的,倒也令孩子喜欢,算得上是个怡情养性的去处,后来楼阁越修越漂亮,这展览似乎就绝了踪迹,然后全然的成了登不高望不远的普通去处了。只是站在城楼前那取材于太平天国的雕像,还能依稀唤起往日的一丝情怀。 

    夜色中,城楼上的一切都只是剪影而已,深黑的剪影,在苍茫的天幕中,投射着历史,闪耀着现在,寂寞的风铃悬在檐前,冰冷的石狮立在围栏,最高处的主阁南额悬"天心阁"匾,北额为"楚天一览"。也许曾经可以啸傲苍穹一览江山的来处,至今却光辉不再,风韵已消,剩下苍白的影子应和着流传的故事而已。 

    坐在城楼上,我象疯了一样,和朋友们大声的唱着歌,古今中外,阳春白雪,只唱到声嘶力竭,直唱到夜色渐深,直唱到街上行人已稀(也许是都被吓跑了:P)……。

    下了城墙出了楼阁,走出大门,霓虹又映了满眼。 

长沙古迹――天心阁

    

长沙古迹――天心阁

    长沙是古城,古城当然有古迹,天心阁就是其中之一。天心阁位于长沙市的天心公园内,是一座古香古色立于古城墙上的楼阁,天心阁古时就驰名三湘大地,亦是古城的标志。 

  天心阁位于长沙古城墙上,系乾隆十一年(1746)由抚军杨锡被主持兴建。阁名引《尚书》“咸有一德,克享天心”之意得名。阁楼总建筑面积864平方米,当时为全城最高处。解放后市政府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今天的阁体乃1983年重 建,仿木结构,栗瓦飞檐,朱梁画栋,主副三阁,间以长廊。整个阁体呈弧状分 布。主阁由60根木柱支撑,上有32个高啄鳌头,32只风马铜铃,10条吻龙。阁前后石栏杆上雕有62头石狮,还有车、马、龙、梅、竹、芙蓉等石雕,体现了长沙楚汉名城的风貌,另外阁内还珍藏了许多名人字画。 
 
  天心阁由主副三阁以及长廊组成。其中主阁高17.5米,居中,基台由花岗石筑成,其上楼阁有三层,三重檐歇山顶,檐翘起,琉璃瓦覆顶。天心阁顶檐之下,南悬"天心阁"三字匾,北悬:“楚天一览”四字匾。此阁始建的时间今已无法考证,但至少不会晚于明 末,何况有明代城墙已作了它的"基座"。

  天心阁古城墙创建于明洪武年间,当时作为城市城墙的一部分,同时,兼具军事防御功能,这段古城墙共设九座炮台,附建月城,使其形成半环拱式双城格局,整座墙体采用石基砖砌,并经过多次修茸。1993年在天心阁古城墙塑上有《太平军魂》群雕。 

  登阁远眺,极目寥廓,可将星沙古城景色一览尽收。 

 

长沙仅存的古城标志

    

长沙仅存的古城标志

   天心阁,为长沙重要名胜,也是长沙仅存的古城标志。位于长沙市中心东南角、城南路与天心路交会之处的古城墙内。楼阁三层,建筑面积846平方米,碧瓦飞檐,朱梁画栋,阁与古城墙及天心公园其他建筑,巧妙融为一体。基址占着城区最高地势,加之坐落在30多米高地城垣之上,近有妙高峰为伴,远望岳麓山为屏,更显挺峭、峻美。

    楼阁建于明代,重修于清乾隆时期,1938年毁于“文夕大火”,1983年再修。再修后的楼阁既保持了主阁的原貌,又参照古岳阳楼,增建了两座二层的辅阁,象鹏鸟的主体和两翼。三阁以通廊相连接,浑为一体,使矗立于32米高的雉堞之上的古阁,更加壮观。阁楼高17.5米,用60根木柱支撑,主辅阁饰以用花岗石和其他高级石料雕凿的狮子、葫芦头、梅、竹、芙蓉、车、马、龙等。阎上32个高啄鳌头,32只凤马铜铃和10条吻龙,也都古色古香,造型别致。

    今日天心阁,已成为城南的一座新型公园。内有摄影、饮食、茶点、副食和工艺品等旅游服务设施。园内堆砌有假山、凉亭、鱼池,园内树木繁茂,花草众多。每天有很多人到此练功、读书、游览、品茗。 
 

天心阁史话拾遗 (长沙话旧)

    

天心阁史话拾遗 (长沙话旧)

  关于天心阁的演变,近年来一些出版物多有记述,但也有疏漏,兹补遗如下:

  关于天心阁修建于何时,一说明朝以前在长沙南门城墙上建有谯楼,以供防卫之用。康熙年间为?t望火警曾有建阁之举,并在阁上题书“楚天一览”横匾及“四面云山都入眼,万家烟火总关心”楹联一幅。 
 
  
 
此阁在乾隆年间为二层,自嘉庆年间以后加为三层,因地势险要筑有内外两城,外城分南北两月城,月城内共设炮洞11个。据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记载,当时阁高五丈,城墙高32米,可谓威武雄壮。

  太平军攻打天心阁战役结束后,清政府将城楼城墙大修一次,今之城墙砖上还印有“咸丰八年”字样,又于天心阁左右增设炮台九座。清末为加强设防,天心阁一带禁止平民游览,每年只端午节开放一天,此日人们成群结队登阁,长达数十里。

  民国五年在阁右侧建有“午炮亭”,每天中午鸣炮,作为全城计时标准,后来又改建为国耻纪念亭。民国十六年为纪念五卅惨案,于阁旁增建“五卅纪念亭”。民国十七年在天心阁以北建儿童健康公园,当时孤儿院院长曹孟其曾撰联曰:孰云童子何知?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皆在髫龄,欲求祖国欣欣,应培育儿童,得灌输五千年固有道德;信是后生可畏,甘罗使赵、汪琦抗齐都留伟绩,际此神州莽莽,谋抵御外侮,惟盼一百兆未来主人。

  抗战胜利后,为悼念抗日阵亡将士,在天心阁建有崇烈亭,亭中柱联甚多,其中一联曰:有亭翼然,览风物睹江流之胜;是真勇者,执干戈为社而亡。 
  
 

天心阁

    

天心阁

  天心阁,天心阁在长沙市中心地区东南角上,是长沙古城的一座城楼。为长沙重要名胜,也是长沙仅存的古城标志。具体方位为长沙市中心东南角、城南路与天心路交会之处的古城墙内。
天心阁的基址占着城区最高地势,加之坐落在30多米高的城垣之上,又有“高阁插云”、“麓屏耸翠”、“疏树含烟”、“池塘夕照”四景相随,近有妙高峰为伴,远望岳麓山为屏,因而显得更加挺峭、峻美。

    登上天心阁,极目四望,全城景物,尽收眼底。楼阁碧瓦飞檐,朱梁画栋,又大有古香古色,无论是游览观光者还是常居市民,总是留连忘返,恣意盘桓。

    天心阁始建于何时,尚有争议,但明末俞仪已有《天心阁眺望》的诗,说明明末已有此阁。重修天心阁是1777年(清乾隆四十二年),距今也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天心阁”之称,是据传说而来,当时的星象学者认为这里地势高峻,地脉隆起,为文运昌隆之祥兆,于是在城楼建“天心”与“文昌”二阁以应之。昔日有对联:“四面云山皆入眼,万家灯火总关心”,即是建阁的初衷。岁月流逝,天心、文昌两阁均毁,只有一块“天心”的匾额留下来,后在文昌阁遗址旁兴建一阁便称为天心阁。

天心阁由于地势高,为攻守险要,这里便成了兵家必据之地。太平天国时,西王萧朝贵率军攻打长沙就是从这里进攻的。至今城墙上还留下了一些炮眼。1905年,孙中山、黄兴在日本派遣同盟会会员陈家鼎回湖南组织同盟会机关,其秘密机关一度设在天心阁内。1930年7月27日,彭德怀率领工农红军攻入长沙,也在天心阁向部队作过报告。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时,天心阁化为一片瓦烁。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天心阁所在地辟为“天心公园”。1983年重新复建名阁于明城垣上,垣高17.5米,地势海拔60余米,高出市区30米,居高临下,俯瞰万家。主阁3层,两翼各有两层副阁,间以长廊,呈弧状布局,左右映带,如鸟张翼,浑然一体。黄瓦飞檐,翼角高翘,32副阁角悬挂铁马铜铃,风摇铃响,悠悠清越。主阁南额“天心阁”,北额“楚天一览”。阁北侧原文昌阁遗址留为广庭。广庭东面筑以拉弓山墙和腰门。依旧嵌:“雄镇”、“壮观”、“居高明”、“远眺望”门额。主阁下的明代城垣,雉堞、炮洞均加修葺,更显古城嵯峨、面目一新各楼高耸之壮观。正如清代诗人李绍隽所咏:“城南耸高阁,直与丹霄薄。插顶上天门,扪着星斗落。我今一登临,极目真穹廓。物色卷横空,烟霞飞漠漠。湘水作带环,麓屏为扁钥。远浦送帆来,晴岗凝翠幔。雁字写长天,渔叟沿江泊。塔峰指顾间,万户倚楼脚。举目白云低,风动响铃铎。胜迹昭今日,纵笔摇山岳。”在天心公园内还砌有假山、凉亭,盖有阅览室等。入门通路开阔,两旁绿树成荫,园内五彩缤纷,鸟语虫鸣,是人们习拳舞剑、练琴读书、游览休憩的一个好处所。 


    2000年10月天心阁再做修缮,阁外辟开放式绿色小公园,很可惜的是原来上阁处颇具特色的青石板长坡被拆除。

天心阁兴衰

    

天心阁兴衰

天心阁其名,见于清乾隆间的诗文之中。诗人李绍隽笔下描述其景观云:“城南耸高阁,直与丹霄薄。插顶上天门,扪着星斗落。我今一登临,极目真寥廓。物色卷横空,烟霞飞漠漠。湘水作带环,麓屏为扁钥。远浦送帆来,晴岚凝翠幔。雁字写长天,渔叟沿江泊。塔峰指顾间,万户倚楼脚。举目白云低,风动响铃铎。胜迹昭古今,纵笔摇山岳。”把登临高阁之所见,恣意摄取,真实贴切,淋漓尽致。又如蔡以??登阁遇大风诗:“四山青欲过江城,人到天心羽翼生。残照?嗨嫜蝗ビ埃?狂风猛似虎来声;摩空两手星辰摘,放眼千秋草木惊。不是襟怀霄汉上,那能意气任纵横。“可知天心阁早在乾隆时代就已盛名于世,并且已成为文人墨客雅集吟咏之所。
天心阁之由来,有诸多考究,说法不一。如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李汪度《重修天心阁记》云:“会城东南隅,地肪隆起,崇垣跨其脊,青乌家所云:‘巽龙入首,文治之祥也’冈形演迤,遥与岳麓对,上建天心、文昌二阁以振其势,后乃额天心于文昌,而省其一焉。”李汪度从星象观点诠释,认为荆楚地域隶属轸星的分野,而轸星中又一小星,名曰长沙星,主寿命。于是上应象纬,地名亦称长沙。又文昌天宿,东近上台司命,亦主寿,与长沙一星乃异轸同宫。所以于“地脉隆起”、“巽龙入首”的地貌处建阁,以祭祀文昌帝君与奎星像,是长沙文运昌盛之举,可达“振人文而答天心”之目的。其二,晚清史志家陈运溶登天心阁怀古诗云:“天心阁亦鲁灵光,俯看郊原暗自伤;岳麓城南无觅处,莫言湘水校经堂。”诗中明显暗喻了天心阁同城南书院以及书院搬迁后,旧址改作湘水校经堂之间的关系。此种关系于地方志中亦颇多记述。本来,古时书院规制必遵承黉序,文庙孔庙)、文昌阁、奎星楼是高等学府所必具之祭祀构筑。书院乃儒学之林,而祀孔子、文昌、奎星,意即“为孔子传道统、为天地而立心”,故“天心”二字的本意亦源于此。其三,相传旧时长沙火灾频起,清帝康熙南巡,闻下臣奏报,传旨消除地方隐患。官府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之说,南文丙丁属火,于是择城南之高处建阁,为辅翼镇灾之法。阁上旧有报警钟,《善化县志》载:“天心阁在南城上,登高远眺,一省大观;凡省中回禄,闻钟声叩报,到处皆知。”相传,至今所保留着一副闻名海内的佳联:“四面云山都入眼;万家烟火总关心。”即出自那时的名人手笔。凡此种种,聊供游兴,孰是孰非,乃本文所未敢?Z。
天心阁自乾隆以来二百余年间,一直被视为古城长沙的标志,甚为官民所重。乾隆、嘉庆均有修葺。至同治四年(1863),巡抚恽世临、李瀚章又‘度地阁前,垒石而上,视行为表现制扩七丈有奇,支椽其间,祟五丈,广倍之,舒其外为行廊,缭以扶栏’,规模益宏。1924年,阁将倾圯,省府除修缮旧阁外,复于阁之左右,仿北京文澜阁样式,增建二轩,接以复道,气势尤显壮观。
本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中国面临外侮内乱,国运衰微,民族存亡之际,天心阁竟成为文化斗士抨击时政,发汇积郁之聚集场所,他们慨然握笔,攀阁书联,一时蔚成风气,其中不乏佳篇,兹录三副,以为佐事。
‘天若有心,毋徒高距云霄,不顾下民疾苦;我来望麓,但愿多钟灵秀,莫生乱世奸雄。’(李官理)
‘岂天下已安时,看烟火万家,敢忘却屈大夫力歌,贾太傅三策;此城南最高处,楼台百尺,好管领州六湾风月,七二峰云岚。’(陈继训)
‘普天皆义愤填膺,举目慨河山,问何时痛饮黄龙,电扫霆摧歼小丑;同心雪历年积耻,热忱挥铁血,看指日澄清赤县,湘声岳色蔚新猷。’(曹秩庸)
然而,天心古阁终不免横遭劫难,于1938年11月12日夜长沙大火中,夷为瓦砾。
阁罹劫难已灰飞烟灭,历史却灿然尤存。天心阁因近代革命人物在此频繁活动而闻名于史册,为古迹充实了人文内容。清咸丰二年(1852)九月,太平天国西王肖朝贵率部攻夺长沙,直达南门及天心阁下,攻与守相持达两月之久,血风腥雨,战斗激烈。后西王因身先士卒,不幸中炮壮烈殉难于城南。清末,湖南维新派组织--南学会兴起,唐才常,秦力山等人常假天心阁为集会场所,传播维新思想,1905年,陈家鼎受孙中山、黄兴之委托,由日本回湘组织同盟会湖南分会,禹之谟任第一任会长,机关办事处即设天心阁三楼,1911年广州起义前夕,省会新军领导人刘文锦聚集同志在阁上开会,阁中议事,为10月22日湖南起义策划布署。1930年7月27日彭德怀率工农红军攻克长沙,在天心阁作过重要军事部署。1938年国民党当局实行“焦土抗战”政策,长沙一炷,数十万人民流离失所,其时周恩来、叶剑英、郭沫若、田汉均在长沙工作。为组织力量,救灾民于水火,周恩来曾两度亲临天心阁城头俯察灾情。第二次还特意邀同当时任政治部部长的国民党高级官员陈诚共登城头。周恩来当面义正词严,斥责最高当局假“坚壁清野”之名,实际奉行的是无视人民生命财产的极端错误政策。
历朝兴废,俱成陈迹,被淹没四十五年的天心阁,终于又耸峙城头。1983年,长沙高人民政府决定,鸠工重建这一名胜古迹,举市莫不欣然。1984年冬建成开放,其壮丽雄姿重光宇内。然而,斑斑血史岂可忘却!一副柱联如是说:“我辈复登临,总难忘四野哀鸿,一城焦土;天公重抖擞,正奋发九洲生气,三楚雄风。”而今,抚今思昔,正宜放怀高歌,故正门联云:“高阁出重霄,揽衡岳,抚湘流,纵风度沧桑,卷雨飞云,终如人愿;古城多胜迹、缀珠玑,添锦绣,系万家忧乐,鞠躬俯首,毋愧天心。”抒情励志,激发来人。

天心阁简介

    

天心阁简介

  潇湘古阁,秦汉名城。
  天心阁既是长沙的历史见证,又是古城长沙的缩影。
  天心阁座落在长沙东南古城墙上,其名始见于明末俞仪《天心阁眺望》一诗中,至清乾隆年间重修天心阁,“极城南之盛概萃于斯阁”,盛名于世且成为文人墨客雅集吟咏之所。今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相媲美,被誉为古城长沙的标志。
  岁月悄然流逝,历史却灿然永存。天心阁其座落处因地势险要,筑有内外两城,外城分为南北两月城,月城内共设炮洞十一个,据同治四年记载,当时城墙高三十三米,加阁高共计四十八米,为古时重要的军事防御要塞。现遗留城墙长251米,高13.4米。天心阁饱经战火,屡毁屡建。1852年太平军西王萧朝贵率部进攻长沙,与清军鏖战,不幸殉难于天心阁下。1938年,“文夕大火”,古城长沙一片焦土,阁楼更是荡然无存,唯有那坚实的明清(窑印为证)古城墙在无声地哭泣。 
  今天心阁为1984年重建,阁楼具有明清两朝城楼风格,高阁用游廊连接,形似山峦起伏,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它的结构用挑梁,不用斗拱,三层阁用四十六根红漆圆柱支撑,廊柱结合,栗瓦粉墙,灰白色石基敦厚稳实,六十二头石狮各具姿态,三十二只龙首托起翼角,翘首蓝天,三十二只风马铜铃迎风鸣响,巨型吻龙各领风骚。石壁图案,更是古人所崇拜的图腾、狩猎和战车战马,看上去,仿佛仍然是旌旗猎猎,战马萧萧。整个建筑色调凝重而雄浑,风格去华饰而存古朴,是一幅历史的画,是一首古雅的诗。
  古阁雄踞,气象蔚然,游者登临,瞰湘流北去,招岳色南来,放眼祖国江山,缅怀革命先烈,振兴中华之志,无不油然而生。
  位于天心阁古城墙北入口处的“入胜亭”,又名“崇烈亭”,是1946年为纪念在长沙四次大会战中抗日阵亡将士所建。2004年底,天心阁主阁一楼建成的“百年长沙”史料陈列馆,以百余幅珍贵图片展示了长沙近百年的历史变迁,而“长沙大火”幻影成像展示厅采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再现了六十七年前发生在长沙的那场惊世劫难――“文夕大火”的全过程。景区内其他景点还有:仰贤亭、逸响亭、薰风亭、名人石刻画廊、太平军魂群雕、映山楼等。 
 


地址: 长沙市中心东南角
网址: http://www.iweeeb.com/w/%E9%95%BF%E6%B2%99%E5%A4%A9%E5%BF%83%E9%98%81%E5%85%AC%E5%9B%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