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伤寒沙门氏菌感染
现在位置:首页>>疾病百科>>非伤寒沙门氏菌感染
非伤寒沙门氏菌感染是指伤寒、副伤寒以外的各种沙门菌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表现复杂,可分为胃肠炎型、类伤寒型、败血症型、局部化脓感染型,亦可表现为无症状感染。
【病因】
(一)传染源
沙门氏菌主要以动物为其储存宿主,家禽如鸡、鸭、鹅,家畜如猪、牛、羊、马等;野生动物如鼠类、兽类均可带菌。病人及无症状带菌者亦可作为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1.食物传播 为引起人类沙门氏菌感染的主要途径。
2.水源传播 沙门氏菌通过动物和人的粪便污染水源,饮用此种污水可发生感染。
3.直接接触或通过污染用具传播 沙门氏菌可因与病人直接接触或通过染菌用具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沙门氏菌普遍易感,感染后结果与菌种毒力及宿主免疫状态有关。
【临床表现】
潜伏期因临床类型而异,胃肠炎型者短至数小时,而类伤寒型或败血症型可长达1~2周。
(一)胃肠炎型
是最常见的临床类型,约占75%,多由鼠伤寒、猪霍乱及肠炎沙门氏菌引起。多数起病急骤,畏寒发热,体温一般38~39℃,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大便每日3~5次至数十次不等,大便常为水样,量多,很少或没有粪质,可有少量粘液,有恶臭、偶可呈粘液脓血便。本型病程一般2~4天,偶有长达1~2周。
(二)类伤寒型
多由猪霍乱及鼠伤寒沙门氏菌所引起。潜伏期平均3~10天,临床症状与伤寒相似,但病情和经过均较伤寒为轻。热型呈弛张热或稽留热,亦可有相对缓脉,但皮疹少见,腹泻较多,由于肠道病变较轻,形成溃疡较少,故很少发生肠出血和肠穿孔。
(三)败血症型
常见的致病菌为猪霍乱或鼠伤寒沙门氏菌。多见于婴幼儿、儿童及兼有慢性疾病的成人。起病多急骤,有畏寒、发热、出汗及轻重不等的胃肠道症状。
(四)局部化脓感染型 多见于C组沙门氏菌感染。一般多见于发热阶段或热退后出现一处或几处局部化脓病灶。
【诊断】
1.血常规 白细胞数多在正常范围内,但败血症型及局部化脓感染型,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也增多。
2.病原学检查 具有确诊价值。取患者呕吐物、粪便、血液或局部病灶的脓液进行培养,可发现病原菌。
3.血清学检查
患者血清对病原菌或密切相关菌种的菌体抗原(“O”抗原)的凝集效价增高,如大于或等于1:160,或双份血清效价增高达4倍以上者有诊断意义。
【治疗】
(一)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床边隔离。早期给予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等病情好转后才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二)对症治疗
呕吐、腹痛明显者可给予阿托品0.5mg皮下注射或口服普鲁辛15~30mg。剧烈呕吐不能进食或腹泻频繁者,应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生理盐水。
(三)病原治疗 单纯胃肠炎型一般不需应用抗生素治疗。因为应用抗菌药物不能改变病程,反而易促使肠道耐药菌株产生,使排菌时间延长。
患病部位: 腹部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