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故城

现在位置:首页>>旅游景点>>高昌故城


省份: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城市: 吐鲁番地区
简介:
高昌故城,维吾尔语称亦都护城,即“王城”之意,因为此城为高昌回鹘王国的都城,故名。它位于吐鲁番市东45公里处火焰山南麓的木头沟河三角洲,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和重要门户。
高昌古城,历史悠久,始建于公元前1世纪汉代,因其“地势高敞,人广昌盛”因而得名。公元460年(和平元年)车师国亡,柔然立阚氏伯周为王,称其国为高昌国,掀开了高昌王国的序幕。公元1290年,海都、都哇率军攻占高昌城,1283年,哈密力失守,火赤哈尔的斤战败被杀,王宫迁往甘肃永昌
景点类型: 古城*,遗址*
出行方式: 自助*,自驾*,长途汽车*,火车*
适合人群: 家庭*,情侣*,朋友*
游玩项目: 摄影*,文化游*,观赏*
景点:

葡萄酒香里的高昌故城

    

葡萄酒香里的高昌故城

  火焰山下的高昌故城,又称“亦都护城”,为西汉时在此屯田的军人所建。这个地方也正是葡萄美酒的故乡。
  西域与中央政权发生关系,始于汉朝。当时,西域有许多小国与游牧民族,最强的要算匈奴了。汉初,国力与军力尚不能与匈奴抗衡。但到了汉武帝时,汉朝的实力已经非常强大了,于是,汉武帝便谋划着与匈奴开战。汉朝想与匈奴的敌人大月氏联合,夹击匈奴。张骞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出使西域的。他在西域13年,虽没能说服大月氏联合汉朝攻打匈奴,但经历却将他造就成了“西域通”。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派卫青指挥大军向匈奴开战,张骞也便成了一个名符其实的“向导”。在他的协助下,汉军节节胜利,很快便打通了西域。这样,西域的物产自然而然地涌入汉朝。接下来的事似乎有些诽夷所思了。汉武帝一眼就看上了西域乌孙国进贡来的乌孙马,他饮着西域的葡萄酒,即兴赋诗一首:
  天马徕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
  承灵威兮障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
  这时间张骞偏偏要在一旁多嘴,告诉汉武帝在西域这样的良马比比皆是,还有一种更好的马叫大宛马,出产与大宛国。汉武帝一听就来了兴趣,随即派人去大宛国以金银换宝马。但大宛国的人不但没有答应,反而在边境杀了汉朝使者,将财物洗劫一空。

  听到消息后,汉武帝非常恼火,遂令李广利率兵马数万进攻大宛国。李广利途经高昌,见这里“地势高敞,人庶昌盛”,就留下一批士兵屯田,从此称为"高昌壁"。后来,汉朝在这里设戊己校尉,高昌便逐渐成为汉朝中央政府在西域的政治中心。
  如今,站在故城边上的我不禁想到了传说中行空的天马以及汗血马,让人琢魔不透的是,这么大的一座古城居然诞生于马蹄下。历史就这样在不经意捉弄人――汉武帝不愧是政治家,他即兴赋成的那首诗在这时完全可以说是“醉翁之意不在马”了。
  高昌故城与维吾尔族农户居住的房子一起出现在了我们的视线里,连得很紧,都是土砌的,且泥土的颜色并无多少区分。历史遗迹与现实生活就这么一起向我走来了。
  古城内乱糟糟的,停着许多毛驴车。赶毛驴车的大多是些维族“巴郎子”(小男孩),因为是旅游旺季,他们的生意很不错。我们一下车,就被那些巴郎子包围了,他们用普通话和本地汉话新疆味儿极浓的对我们说:“朋友10块钱的座一下嘛!”
  也许是为了图新鲜,许多人都雇了毛驴车,在毛驴扬起的尘土中进城去了。我独自站着,并没有走,几个巴郎子还在纠缠着我。历史的繁华已经远去,废墟给人的震撼因此格外强烈。

  海拔-50米,周长10公里,呈方形的高昌古城是西域最大的古城遗址。古城可分为外城、内城和宫城三个部分。宫城是王宫,是王室居住的地方,紧贴着它的一定是佛寺,其外围显然是“居民区”了。这些建筑除用黄土砌成的破烂不堪的王宫之外,其他建筑早就成了土堆。其中的道理显而易见――王室居住的地方,建筑质量当然要高于宗教性建筑和普通民居。
  19世纪末,俄国人雷格尔面对高昌故城,不禁这样惊叹:“罗马城市一样的废墟啊!”我不由联想到雷氏当时那种欣喜万分的神情。 

  先前远距离看到的火焰山那如同火团一般燃烧着,柔软的壮美不见了,只剩下近距离内让人感觉坚硬且有些刺目的赤红色。此时,黄土筑就的高昌故城让我实实在在地领略到了与生命息息相关的温情。
  汉朝将军李广利为使汉武帝得到“汗血马”,率军西进,在高昌筑寨建城,屯田戍边,是公元前104年的事情。随后,中原的汉族人不断迁入高昌,也把先进的文化与农业生产技术带到了高昌,从而使高昌成了丝绸之路上著名的商业贸易集散地。
  公元439年,北魏灭北凉,在甘肃河西走廊的北凉残部进入高昌,4年之后,建立了“高昌王国”。次年,“王国”的统治者花了整整5年时间大兴木土,使高昌城初具城市规模。也许是统治者由河西走廊流落于此的原因,高昌故城的城门与甘肃武威的城门相同,如,“玄德门”、“金福门”、“建阳门”、“武城门”等。如今,这些城门早已模糊难辨了,但我的心头不知为何竟然涌上了几许温暖的感动。正像一首歌里唱的那样:“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这城池的门名算不算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姓名?

  从北门进入故城,我渐渐走近了高昌故城两千年的历史。
  公元460元,柔然人把在高昌称王的北凉人给杀了,另立新王。风水轮流转。高昌国王宝座此后一直被人轮流着坐,随后,又有张氏,马氏和麴氏,其中麴氏统国高昌的时间最长,大约在140年左右。这期间,高昌国不但经济发达,而且,佛教也空前繁盛。据说,当时高昌城3万多居民中,居然有3000多人是和尚。10比1,能过这个数字不难想象昔日高昌城中香烟缭绕的佛事盛况。 

  公元629年,唐王朝立国不久,河西一带设防极严,百姓不得擅自西行。这一年"唐僧"(玄奘)正好29岁,他混出长安城,欲往“西天”取经。在甘肃武威,他从一个西域和尚那里换了匹识途的老马,绕过哨卡,之后,进入天上无飞鸟,地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莫贺延碛。在那里,他迷了路,险些把命丢了。但穿过延碛,由哈密向西,来到高昌城,好运气便来了――他遇到了佛教的极度狂热者高昌国王麴文泰。
  有句老话说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麴文泰一眼就看上了玄奘这个来自东土大唐的和尚,他亲自与王妃、儿子和侍从出宫接迎玄奘,还拿自己的脊背当台阶,让玄奘踩上去给众人讲经。
  兴许是玄奘被国王的这份虔诚之心感动了,讲得“出彩”了些,麴氏下令要玄奘永远留在高昌王国,为自己和高昌国的臣民们永远讲经。一心想要去西天取经的玄奘哪会就此半途而废?经过一阵子苦思冥想,他决定绝食,以死相逼。几天后,他气息微弱,奄奄一息。这招着实吓了麴氏一跳。吓过之后,麴氏感动了,为玄奘颁发“通行证”,送给玄奘许多盘缠,放玄奘西行,恳请玄奘取得“真经”归来之后,在高昌留住三年,继续为他和他的臣民讲经。为进一步加深与玄奘的感情,麴氏决定与玄奘结为拜把子兄弟,声称自己的“江山”有玄奘的一半。

  玄奘的弟子慧立所写的《慈恩三藏法师传》中记录了这段故事。《西游记》中唐太宗与玄奘拜为兄弟,会不会是作者吴承恩看了这段记述,将其巧妙地“借戴”了过去?一个国王与一个和尚之间的友谊,就这样被后来者书写得色彩纷呈、沸沸扬扬了。
  18年之后,玄奘从印度“取经”归来,高昌国已经被唐王朝灭了,岁月没有给他与高昌国王麴文泰叙旧的机会。
  “鹰飞于天,雉窜于蒿,猫游于堂,鼠安于穴,各得其所,岂不活岂!”这是公元639年,唐太宗李世民派出使者,历数高昌与唐王朝为得事实后,麴文泰给使者的回答。 

  这段话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你是天上的鹰,我是地上的雉(一种漂亮的野鸡),你是家里的猫,我是洞里的鼠,我们各干各的事情,不是也很快活嘛!言外之音是,你再厉害,但你能管着我吗?
  玄奘离开高昌的第二年,麴文泰亲自去长安朝见唐太宗,这次旅行,使他认识到了内地与高昌距离遥远,艰险多阻,唐王朝能量再大也不可能威胁到高昌。所以,他说这话时,腰板直得很硬,甚至还有几分不怕天不怕地的豪气。但他似乎没有想到,唐太宗这只"鹰"或"猫",与其它的“鹰”和“猫”多少有些不一样,听了“雉”或“鼠”的这番话,“鹰”或“猫”勃然大怒了起来。次年,唐太宗命侯君集率领大军讨伐高昌,自称“雉”或“鼠”先前还胆子蛮大的麴氏竟然被中原的"鹰"和"猫"给活活吓死了!他的儿子麴智盛继位,投降唐朝,麴氏在高昌为王的历史从此结束。
  唐朝人控制高昌后,又一次在这里大兴木土,把高昌城建设成了一个“小长安”。据说,还在高昌城中修建了大小两座佛塔,宛如西安的大小雁塔,彼此辉映。像高昌城门名与武威城门名相同一样,二者都属乡情的杰作。
  唐灭高昌的大将侯君集把当地的名产送到长安,还带去了高昌人酿制葡萄洒的方法。李世民不但在皇宫的花园里种上了葡萄,还亲自酿制了葡萄酒。一喝,感觉味道着确不错,便对葡萄酒大加赏词。从此,中原人喝着西域的葡萄酒,过了一段中国历史上难得的歌舞升平的日子,但很快又和西域打打杀杀了起来。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武威的杯子、高昌的酒,中原饮酒的士兵,在这首唐诗里仿佛一条“文化链”,一环套着一环。空着的夜光杯再好看也不会有多少诗意,装满了美酒的好看的本子,即便是诗意十足,但若没人喝也便显得很无趣。兄弟间的小打小闹,在这诗里磕碰出了美丽的火花,虽凄伤了些,但却让人向往和憧憬。
  高昌城在那火花里就像是武威城、长安城的“小弟弟”,三兄弟总打来打去的,但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血脉相通。 

  无声的历史正是在这份情绪中,渐渐变作河流,从我的心田间缓缓流来,无波无澜,很多人都在这河中轻轻荡漾着他们的生命之舟,李广利、麴文泰、唐玄奘、侯君集等等。
  没有了战乱与撕杀,那些生命的小舟在那条河流中飘荡得悠然自在。这就是千年之后历史的平静与安稳。葡萄美酒、高昌乐舞也深深地藏在了故城的体内不愿再次在诞生它们的地方抛头露面了。十三世纪中叶,天山以北地区的蒙古游牧贵族发动叛乱,多次进犯高昌,这场战争居然持续了40年之久。曾经繁盛一时的高昌,终于没能逃过战争的毁灭,而后一如战争铁骑留下的一块伤疤。
  故城门口的音像店里仍放着高昌古乐,但谁还能从感受出高昌当年的那种氛围?早就是不言而喻的了――乐声还在,但奏乐的主儿早就被换了。一代代的人在这歌声中走了,高昌也成了一座无言的废墟。在这废墟中,谁还能嗅到当年那马奶子酒的香味?在那首唐诗里,我忽然感到有些醉意了。

土埋半截的高昌古城

    

土埋半截的高昌古城

  高昌古城以前没听说过,临出发时才上网查了查。

  高昌古城,始建于公元前1世纪汉代,因其“地势高敞,人广昌盛”因而得名。总面积有二百多万平方米,是古代西域留存至今最大的古城遗址,于公元14世纪荒废。经过千年风沙的侵袭,高昌古城正慢慢从大自然中风化消失。1961年,高昌古城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早上由吐鲁番乘车东行三十里,就到了高昌古城。高昌古城实在称不上城,只是一片废墟,极目看去一片荒凉。

  上午大漠里还算温柔的阳光,斜照在那片残垣断壁上,清晰地勾勒出古城曾经恢宏的轮廓,很容易让人浮想联翩千年前丝绸之路上的无尽繁华。

  站在高昌古城废墟入口,面前只有一条窄窄的土路,干燥的浮土足能没过脚面。

  路中间是两道半尺深的车辙沟,唯一的交通工具是驴的拉克(驴车)。一驴车可以坐10个人,前车一跑起来,后车的人就埋在了飞扬的尘土中。

  女人们用丝巾蒙了面,再加上墨镜。

  站在古城中心,依稀能从千奇百怪的残垣中辨认出房屋、街道和院墙。

  用手轻轻抚摸着那些残墙断壁,想象着当年城中的车水马龙,心中莫明地有些伤感。

  曾经像璀璨宝石般镶嵌在荒凉戈壁大漠中的古城,如今悄无声息,废墟一座。飞鸟不在这里落脚,虫蚁不在这里筑巢,连草籽也不在这里生根。这里有的只是狂风挟裹着滚滚黄沙,拍打在残墙断垣上,穿行在土埋半截的街巷中,发出令人心悸的悲鸣。

  以往每到一旅游地,就会捡点什么带回去作纪念,或小石子,或枯树根,而高昌古城里什么也没有,有的只是古道上飞起又落,落了又飞起的黄土。

  这时天阴了,古城蒙上一层无法言说的阴影,愈加使人感到了历史的凝重。

  看了秀丽的山川美景,再看眼前衰败的历史遗迹,心情总有一些苦涩。如此珍贵的古城,却没有一点管理保护措施,任驴马践踏,任风吹日晒。听讲解员说,一些外国朋友参观了高昌古城之后,为其恢宏、深厚的历史蕴涵所感动,决定拨一笔巨款来恢复和保护高昌古城,条件只有一个,就是当地政府组织有关专家拿出一个详细的修复高昌古城的实施方案,可是……

  环视了一下古城四周,丝毫没有准备修复的意思,看来当地人只热衷于用驴的拉克争抢游客,至于古城消失后他们将怎么赚钱,好像那还是很遥远的事情。

  心很痛!

  如同匆匆来到这古城一样,又匆匆离它而去,没有挥挥手,也没有带走一把黄土,几乎可以肯定地说,今后不会再有机会来这里了,高昌古城被铺天黄土埋没成什么样子,我无法目睹,但它今天在黄土中挣扎着的样子,我将永留记忆中。 
 

寻梦高昌

    

寻梦高昌


  站在高昌古城墙下,寻寻觅觅这里曾经的连天号角,滚滚铁骑。寒风中,只有“驴的”上游
客的喧哗,以及车轮下肆无忌惮飘扬的尘土,这尘土可还记得古城原来的模样?飞尘中可曾有古
人的喘息?
  但,我分明听见风中传来远古的声音。
  平定中原,眼望西域,雄心勃勃的汉高祖刘邦高唱《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
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匈奴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腹之患,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就
是为了抵御匈奴进犯,西汉王朝为了经营西域,开通道路,更是五争车师,铁骑滚滚,留下千年
古话。
  当时,汉、匈征战频频,烽火相连,尤其是五争车师之战,虽然为打败匈奴起到了促进作
用,可战争也给匈、汉双方和车师本土带来了深重灾难。唐代诗人李欣的《古从军行》描绘了当
年战争风云笼罩、厮杀惨烈的悲壮情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黄昏时披着征尘迎着晚霞在交河饮马的士兵,仿佛又看见细君公主冒着风沙走在和亲路上,
那声声琵琶奏出多少凄楚悲怆的曲调,还有风雪中胡雁的哀鸣,匈奴士卒的泣泪。
  为了打通西域通道,有多少汉军士兵骨埋荒野。
  而高昌成就在着征战中悄悄建立起来,很偶然也很浪漫,充满传奇色彩。这里曾经的存在给
我们留下了一种生命运动的方式,只是,未来的人们还会沿着前人的生命和心理轨迹运行吗?

  站在华夏历史的高度看,造物主在这里特意创造出了这么一块闲适肥美之地,为各种各样的
人提供了接近它的理由和接近它的方式,可是造物主又为它增加了许许多多的高山河谷作为屏
障,怕人看见似的,令那些窥探它的美丽的人在吃尽千辛万苦,甚至是付出生命为代价,才得以
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而西域也成为一个心理旅程的代称。

  于是,征战,便成为贯穿高昌古城从建立到消亡的主线。
  汉武帝为了训练一支铁骑,打败匈奴,便大量购进优良种马。乌孙曾向汉朝贡献过被称为
“天马”的西域良马,可是大宛有更好的马,称为“汗血马”是为了保护珍宝,还是出于政治原
因?反正大宛不肯让汉朝知道“汗血马”,把它藏在贰师城。汉朝派使臣前往,不仅没买到“汗
血马”,大宛国还公然杀害了汉使。汉武帝大怒:大国威严何在?体面何在?不动真的不知道汉
家的厉害!于是派出李广利为“贰师将军”,率兵万人征讨大宛。
那时通讯确实不够发达,于是,既不用抗议,也不用外交照会,强大英明的汉武帝知道不付出行
动不足以震慑那些时时窥探中原、伺机进犯天朝的恶徒,边缘小国虽小,却时时做着成为老虎的
梦,以为大汉朝是一只只会吼叫的“驴”,有机会就扑上来啃一口,没机会就骚扰你,不断地试
探你。
  汉家铁骑滚滚西进,千里跋涉,越大漠,穿戈壁,为了尊严,更为了生存和发展,汉家大军
义无反顾。到达吐鲁番时,人困马乏,军队便暂时驻扎下来,大家惊奇地发现,在茫茫戈壁沙漠
和群山包围之中的吐鲁番盆地,气候如此宜人,广阔肥沃的土地上,生长着大片大片的庄稼和果
木,真是一个屯田积粮的好地方。于是,李将军便让不能随军打仗的伤病人员留下来,筑寨建
城,修造壁垒。李将军举目远望,只见视野之中,“地势”高敞,人庶昌盛,即兴为此地取名:
高昌。正如《北史 高昌传》所载:惜汉武帝西讨,师旅顿疲,其中尤困者住焉。地势高敞,人庶
昌盛,故名高昌。
  后来的学者对这段记述也提出质疑,认为这是望文生义。因为吐鲁番盆地是世界著名的洼
地,也是中国最低的地方,哪来的“地势高敞”之说?
  但无可否认的是汉武帝。汉武帝时代颇有虎威:“敢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汉军主动出
击,彻底打败了匈奴,结果是之后汉朝百年无边患,“汉人”之名延续迄今。虎威发一次,遗泽
两千年。但历史上更多的情况下中国人的国家战略思维局限于消极防御,不太重视国家战略环境
的势态。结果往往离不开修长城,“御敌于国门之外”;强敌入侵再抵抗,然后收复失地这个公
式,再穿插一些割地赔款、公主和番的悲喜剧。最终高昌由盛转衰,最终走向灭亡也再次证实了
这一点。还有那个被“大腕”导演们和“艺术家”钟情的翻来覆去演绎的没落清王朝,比较典型
的例子是鸦片战争前前后后:英国通过传教、经商、特别是派马尔嘎尼出使中国实地考察,积极
侦察战略要点、搜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的情报,处心积虑摸中国的老底,最后得出
结论:中国象个食草动物,外强中干,无足为惧,可以下手。相形之下,中国则沉迷于“天朝大
国,世界第一”的梦中,对外国人的侦察、摸底、四周布阵等等一系列措施一概不闻不问,甚至
大开方便之门,特意安排马尔嘎尼一行从天津入境,纵贯中国而从广州出境,让人家从从容容把
中国的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看了个透。等到英国兵舰打到门口,道光皇帝及满朝文武大员还不知道
这个“大不列颠”位于何处,更搞不清英国人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以为赔几两鸦片银子、割一块
边陲之地就能了事。于是,就有了“中英南京条约”,接踵而来的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
明园、日本占领琉球的战略侦察、甲午战争、八国联军…越挨打越落后,越落后越挨打,恶性循
环,翻不过身来。 
  历史上葡萄牙头一次派船远航东方就目标明确:敛财、占地、传教。船队全副武装,国王亲
自授权:到了东方,拥有作为大使、商人和士兵的自由,随机应变,需要以什么身份出现,就充
当什么人,并携有正式国书及各种礼品。对沿途遇到的居民,如果组织松散就明火执仗当强盗,
如果组织严密就摇身一变当使节,完全一副虎的思维特徵:对食肉动物小心翼翼,对食草动物则
老实不客气。这虽然很无耻、很残暴,却促进了西方殖民主义大发展,最后改变了世界历史。
而同样是航海,中国难得有个叁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却很有点食草动物与世无争的味道:当时
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转来转去晃荡了几十年的和平外交,有人的地方做做客,没人的地方不斜
视,最后赚的没有赔的多,终于撑不下去而偃旗息鼓。郑和航海虽然很和平,很友善,君子气十
足,却对世界历史没产生什么影响。中国周围的战略要地一一落于欧洲列强之手,最后论到中国
本土遭侵略。历史上思维如虎与思维如驴的行为方式和结果就是如此大不相同。 
汉武帝就不同,不仅打败匈奴,还在西域建立西域都护府,牢牢控制住了西域,文明之光开始照
耀这片古老的大地。
  
  高昌古城里的人们在一个当时看来豪华自足的小圈子里消磨岁月,他们的生活方式肯定被大
漠戈壁上流浪无所归依的人所羡慕,即便是来自中原大城的汉人也被这座壮丽的城堡深深吸引
着。然而古城中的岁月却渐渐被时间遗弃,失去从古城中突围摆脱安逸生活勇气的那些古人终于
被历史忘记了。
  但也有些不“安逸”的人们走出大漠,他们不以家乡为起点,象冲下天山的雪水,拼着全力
流注四方,走上了一条不可逆转之路,也是一条光芒四射之路,也留下了中华古文化的博大精
深。      
  文/解磊 
 

败落的高昌故城

    

□解维汉 

败落的高昌故城


  十年前,我在新疆吐鲁番火焰山脚下造访过高昌故城遗址,多少年过去,其它的印象逐渐淡漠,惟独这座故城顽强地挺立在记忆中。 

  我依稀记得,城门入口耸立着高大的城墙,但已成为久经风化的土梁,默默地屹立在荒芜的戈壁。进入城中,满目凄凉,迎面可望见一孔寥落的月亮门,走一会儿,就会看到一片高高低低的土台遗迹。城垣保存基本完好,分内城、外城、宫城三重。西面北边的城门保存最好,有曲折的瓮城。内城中偏北有一高台,上有高达15余米的土坯方塔,俗称“可汗堡”,意为王宫,稍西有一座地上地下双层建筑,可能为宫殿遗址。城中遍布焦渴之土,寸草不生,一派苍凉悲壮之景。 

  高昌堪称丝绸之路上的名城。公元前1世纪,汉武帝时就已在此派驻士兵,建立壁垒。公元1世纪后半期,西汉大将李广利率领部队在此屯田,设立高昌壁;公元327年设高昌郡。公元450年,高昌城一跃而为吐鲁番盆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460年成为高昌国都城。公元640年唐朝统一高昌,在此设立西州。9世纪后成为回鹘高昌国的首府。 

  1300多年前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取经曾路过这里,高昌王鞠文泰派使者把玄奘接到了高昌国。高昌王每日在三百弟子面前跪地当凳,让法师踩着他的背登上法庭讲经,十几天后玄奘执意西行,高昌王苦苦挽留,并要以弟子身份终身供养玄奘,玄奘不允,滴水不进,以绝食表示西行决心,直至奄奄一息。高昌王只好答应,提出唐僧取经归来时在高昌住三年继续讲经的请求,玄奘也答应了。临行全城僧侣、大臣以及老百姓倾城相送,高昌王紧抱法师恸哭不已,相送数十里。后来玄奘归途并未再路过高昌。如今城内仍有一大型寺院遗迹,大殿内尚残存壁画痕迹。我在寺外久久徘徊,哪里是玄奘诵经的禅堂?哪里是高昌王依依惜别的路口? 

  据史书记载,当年高昌城中房屋鳞次栉比,有作坊、市场、庙宇和居民区,建筑布局与唐代长安城相仿。城墙共有12座大铁门,分别冠以玄德、金福、金章、建阳、武城等名号。全城人口达3万,僧侣3千。那么大的一座城池,那么繁盛的一个王国,突然间就一下子寿终正寝,化为萧条破败的废墟,实在令人百思不解。高昌城明初就废弃了,衰落的原因有多种说法,有人说为蒙古游牧贵族都哇叛乱时率领12万骑兵围攻半年,城溃而亡;也有人说是被改奉伊斯兰教的吐鲁番邦兼并后逐渐荒废。无论归于何因,由繁盛而破败,已是不争的事实。居安当思危,应是破败的高昌城留给后人永远的警示。  
 

海市蜃楼

    

海市蜃楼



  这里很容易让人想到“星球”这个词。它把我们平时生活中因为琐碎产生的大量细节过滤掉了,只剩下岩石、泥土、风、动物这些基本标识物。

  然后就是时间,残垣是其刻度,供人检索。一个铁床,卷着的棉被,独自戳在荒地里,那是守门人的家什,盛夏时节当地人习惯把天当房,夜晚将是满天星空,风吹起细小的土粒打在脸上,有咔哒咔哒的声音,独自在旷野躺下,听着看着,像拨动时间的齿轮。

  站在高处,看方圆1.58平方公里的新疆高昌故城遗址,很像顽皮的孩子玩弄泥巴的杰作。现在的高昌的确是一座泥巴王国,分外城、内城、宫城、可汗堡等,外城大体呈正方形,大部分犹存,内城的部分城垣依稀可辨。只不过那小孩子后来厌倦了,糊了几把就换了别处玩,剩下的是遗迹,让今天的游客继续把玩。

吐鲁番以东50公里处的火焰山南麓的这片遗迹,1500年前曾先后成为高昌王国和回鹘高昌王国的王都。“明初随着回鹘王国的灭亡,庞大的古城逐渐废弃。高昌故城和也在吐鲁番的交河故城同为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两座古城堡。高昌故城陆续出土过大量内地罕见的文物,如北凉的‘沮渠安国造寺碑’,回鹘时期摩尼教画、经典和文书,佛教壁画和塑像,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的大量木乃伊,唐代珍贵墨块‘松心真’、绢画绢花和唐尺,还有风干了的千年以前的水饺、面条和馕。高昌人讲究服饰,男子穿胡服缦裆裤,妇女短袄华裙珠玉链饰。高昌人擅美食,擅音乐,擅制作各类面食和牛羊肉,吃法花样很多……”古迹前的讲解从来都是这样,历数往昔荣光。

  游离在游客之外的,是零散的本地居民。这个小孩,赶着一只幼年的骆驼扑面而来,因为尺度,小骆驼已是大动物的感觉,异常突兀。当地成年人漫不经心地聊天、下棋,偶尔帮游客按快门合影。举目望过去,视野里没几个人,可这里以前有嵌满宝石的王座,如云如水之美女,高声喧哗之集市。想必也有爱恨情仇,勾心斗角。变化产生规律,这里1000多年的变化若能形成一个函数,这个函数若能放在当下任何一个繁华之地,推演下去都令人想入非非。 
  
 

高昌故城

    

高昌故城

  高昌故城,曾是高昌王国的都城,位于吐鲁番东面40多公里的三堡乡。故城历史悠久,公元前一世纪始建高昌壁,于公元十三世纪未毁于战火。虽然经过2000多年的风吹日晒,故城轮廓犹存,城墙气势雄伟屹立在火焰山下。1961年国务院公布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昌故城位于吐鲁番市以东偏南约46公里火焰山乡所在地附近。城郭高耸,街衙纵横,护城河道的残迹犹存,城垣保存基本完好,分内城、外城、宫城三重。外城大体呈正方形,墙厚12米,高11.5米,周长5.4公里。为夯土板筑,部分地段用土坯修补,外围有凸出的马面。全城有九个城门,其中南面有三个城门,东、西、北、面各有两个城门。西面北边的城门保存最好。
  内城居外城正中;西南两面城墙大部分保存完好。周长约3公里。宫城为长方形,居城北部,北宫墙即外城北墙,宫墙即内城北墙。这一带尚存多座3-4米高的土台,当时为回鹘高昌宫廷之所在。内城中偏北有一高台,上有高达15余米的土坯方塔,俗称“可汗堡”,意为王宫,稍西有一座地上地下双层建筑,可能为宫殿遗址。
  外城内西南有一大型寺院,寺门东西长约130米,南北宽约85米,占地约1万平方米,由山门、庭院、讲经堂、藏经楼、大殿、僧房等组成。大殿内尚残存壁画痕迹。唐代高僧玄奘西游取经,于贞观二年(628年)春,曾到高昌国讲经一月余,据即在此寺内。寺院附近,还残存手工作坊和集市遗址。外城内东南部有一小型寺院,残存的壁画较上述大寺完美。

  门票:20元。 另外有毛驴车供旅客乘坐,每位20元 
  
  
 


电话: 0995-8693176
网址: http://www.iweeeb.com/w/%E9%AB%98%E6%98%8C%E6%95%85%E5%9F%8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