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血管纤维瘤
现在位置:首页>>疾病百科>>鼻咽血管纤维瘤
鼻咽纤维瘤血管瘤常发生于10~25岁男性青年,与一般纤维瘤不同,为致密结缔组织、大量弹性纤维和血管组成,故又名“男性青春期出血性鼻咽血管纤维瘤”,能较好地反映鼻咽血管纤维瘤的特征。一般在25岁以后可能停止生长。
【诊断】
根据症状及检查结果、性别、年龄,对典型病人多能诊断。由于此瘤极易出血,一般不做活检。X线片及CT对肿瘤大小、扩展方向和范围,有一定诊断价值。国外学者根据CT待检查提出放射影象学分期:Ⅰ期,肿瘤位于鼻咽部、后鼻孔及蝶窦;Ⅱ期,肿瘤向前突入鼻腔、筛窦、上颌窦、颊及眶内侧或向外扩展入翼上颌窝;Ⅲ期,肿瘤向外扩展入颞下窝及颞窝、颊、眶外侧;Ⅳ期,肿瘤向颅内扩展。鼻咽血管纤维瘤具有特征性临床表现,但须与鼻咽部恶性肿瘤、纤维性鼻息肉和后鼻孔息肉相鉴别。恶性肿瘤息咽表现与鼻咽血管纤维瘤不同,肿瘤发展快,有早期颈淋巴结转移,活检可确诊。鼻息肉质较软,不易出血,触诊易活动,多有蒂发源于鼻腔或鼻窦。
【治疗措施】
以手术切除为主。根据肿瘤的部位和范围,通常采用经腭、经鼻或二者结合的进路。经腭途径适于肿瘤较大,伸至口咽,基底在鼻咽顶后及两侧,向前未超过后鼻孔者,常用径路有软腭正中裂开,硬腭“U”形或舌形切口。经鼻途径仅适于瘤体在后鼻孔处,伸至鼻腔、鼻窦者,常用方法有鼻侧切开或扩大鼻侧切开术。鼻咽纤维血管瘤手术时由于术腔深、术野小、失血迅猛及瘤体剥离困难等问题存在,因此应做好术前准备,手术时既要彻底切除肿瘤,又要尽量减少失血,防止并发症,术前可先行气管切开,或行颈外动脉结扎,切除肿瘤时可用控制性降压麻醉。放疗及药物治疗如服用乙烯雌酚2~4周,虽不能根治,但可使瘤体缩小,使术中出血减少;瘤内注射硬化剂也有类似作用。对于较小肿瘤,可经纤维鼻咽镜试行激光烧灼,效果较好。
【病理改变】
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性激素、发育异常、炎症刺激等因素有关。鼻咽血管纤维瘤起源于鼻咽顶部的纤维组织及血管组织,多为圆形、椭圆形,基底广或有蒂,瘤体深红或灰红色,表面光滑,有类似鼻粘膜的上皮覆盖,但无包膜,上皮下可见明显扩张的血管,血管壁薄,为单层上皮,其下为平滑肌,缺乏弹性组织,不易收缩,易大出血。组织学上虽属良性,但由于肿瘤逐步增大,可压迫邻近骨壁,侵入鼻窦、眼眶、翼腭窝,甚至破坏颅底而造成严重后果。
【临床表现】
肿瘤生长缓慢,局限在鼻咽部者,症状多不明显,可有轻度鼻塞,偶有咯血或鼻衄现象,易于漏诊。随着肿瘤的增大,常有反复出血,量多少不一,表现为鼻出血或口中吐血,由于大量或长期出血,患者多伴有继发性贫血。肿瘤增大阻塞后鼻孔、鼻塞加剧,由一侧到双侧,可致张口呼吸、闭塞性鼻音。压迫咽鼓管咽口,致耳闷塞感、耳鸣、听力下降。破坏颅底及压迫颅神经,则有头痛及颅神经麻痹,并可出现颅内并发症。侵入眼眶出现复视、流泪、视力减退等;侵入翼腭窝及颞下窝,出现患侧颊部及颞部隆起;向前可伸入鼻腔或鼻窦,引起感染出现嗅觉减退或脓性分泌物增多等;向下扩展,可使软腭膨隆,在口咽部可见肿瘤。
检查 收缩下鼻甲后,鼻腔后部可见到红色肿物,如突入鼻腔可见患侧鼻腔扩大,为肿瘤填塞,中隔可被推向对侧,间接鼻咽镜检查见鼻咽顶壁、侧壁或鼻后孔处有圆形或分叶状表面光滑的肿瘤,可见显著的血管纹。必要时可做好止血准备行鼻咽触诊,可感到肿块较硬,不易移动,易出血。肿瘤压迫咽鼓管咽口可有相应的鼓膜内陷、积液等卡他性中耳炎的表现。由于肿瘤侵犯邻近部位不同,可有面颊隆起、眼球移位、张口受限、颅神经麻痹等体征。
英文名称: nasopharyngeal angiofibroma;NPA;NPAF
患病部位: 鼻部疾病*
一级分类: 耳鼻喉科学*
二级分类: 咽疾病-咽部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