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南郭寺
现在位置:首页>>旅游景点>>天水南郭寺
省份: 甘肃省
城市: 天水市
天水南郭寺地图:
点击地图区域不放拖动可移动地图, 使用左上角控制器可缩放地图.(地图位置标点偶有误差,仅供参考)
正在努力装载天水南郭寺地图...
简介:
景点类型: 寺庙*
出行方式: 参团*,自助*,自驾*
适合人群: 家庭*,个人*,朋友*
游玩项目: 文化游*,许愿进香*,观赏*
景点:
南山古柏
南郭寺中院内,一座砖砌花墙围护着一株古侧柏。树身分三枝,形如斧劈,南北倾伸。北倾两枝中一枝已枯断,每枝干径均在一米以上。这株古柏就是杜甫诗中所称的“老树”。
1986年,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所古树研究人员到南郭寺对这株侧柏进行实地考察。并截取古柏标本用C14测定,确认这株古柏已有1628年――1728年的生长历史。并被誉为“稀世珍宝、罕见之树”。后又经二十余位专家共同观察测定,确认这株古柏已有2300年――2500年的生长历史。
诗人杜甫是在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来南郭寺的。那时这株古柏已有一千多年的生长史。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纷至沓来,观赏这株曾被杜甫赞美的古柏。明末清初书法家、诗人王予望曾赋诗赞:
出门有兴便贪山,老柏青苍护酒颜。
已是双株看不足,翩翩鹤影又飞还。
消沉人代几何传,欲问佛天谁后先。
抵祀少陵称尔老,于今历落又千年。
历来人们习惯称此柏为“南山古柏”,南郭寺以“南山古柏”的称誉列入秦州八景之中。
“柏抱朴”
这株千年古柏腹中生长着一株小叶朴,别名黑弹树,落叶乔木。根部处干径达60厘米,且枝繁叶茂,果实满树。这样大的树中树实属罕见,堪称一绝。
“唐 槐”
生长在山门两侧的两株参天古槐,高约25米,树围达6.8米,虬枝揽云、茂叶蔽日,两株古槐树龄在千年以上,俗称“唐槐”。是我市生长最为旺盛的古槐之一,为南郭寺古老历史的见证。
中院西侧原有一株与山门侧同样大的古槐,朽毁于五十年代初期。
龙爪槐
生长在西院天王殿前的一株龙爪槐,别名盘槐。高约10米,树围1.8米,枝干似龙爪,弯曲下垂,看去似龙飞凤舞,树冠自然呈伞形,婀娜多姿。为中国庭院中常用的特色树种,这株龙爪槐已有300年以上的生长史。
卫 矛
生长在西院西北角斜插房脊而上的一株树是天水稀有之树种,名卫矛,别名鬼箭羽,落叶灌木或乔木。江南一带多为灌木,高3米,叶对生,倒卵状椭圆形,秋叶紫红。初夏开花,花淡绿色。葫果瓣裂,有角棱或翅。种子橙红色假种皮,可入药。此树生长在南郭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下,高达15米,树围1.9米,树龄已达300余年,成长为高大乔木。
桑 树
生长在北流泉过庭西侧的一株桑树,别名家桑。树高约1.2米,树围1.6米。落叶乔木,叶卵形,聚花果(桑椹)熟时紫黑色。此株桑树枝繁叶茂,树形美观,树龄已达100余年。
被毁的白皮松
关圣殿后崖边,原生长着一株白皮松(白骨松),高约20米,围达约4米。白皮松为中国特产及珍贵树种,生长速度中等缓慢,常青乔木。这株白皮松树龄约在千年以上,在秦城区范围属最大的一株。不幸在二十年代初期被地方军阀孔繁锦砍伐。
南郭寺布局
南郭寺是一组古典园林庭院式建筑布局的寺院。坐南向北,由三座山门为入口形成西、中、东三座大院。依山就势、布局和谐。
西 院
西院为南郭寺主院,山门外两侧各有一株古槐参天蔽日。山门为虎坐式三开门,门额上悬赵朴初先生书“南郭寺”匾。门内两侧有钟、鼓二楼。紧依钟鼓二楼有两座小垂花门,门内小院分别是东、西禅林院。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本州州民将东禅林院改为“杜少陵祠”。祠内东、南、北各有殿堂三楹,东殿堂内塑有杜甫及侍童像三尊,为晚清作品。堂上悬霍松林先生题写的“诗史堂”匾额。门柱上挂有木楹联一副:
陇头圆月吟怀朗;
蜀道秋风老泪多。
系清人谢威风撰,甘肃省清水县毛选选书。
天王殿为西院主轴线上第一座殿堂,门额上方悬宋代书法家米芾书“第一山”巨匾,此匾系光绪二十九年州民从别处临得。殿堂为单檐悬山顶,三开两进式。殿内正中塑弥勒佛,两侧为四大天王及面南而立的护法韦陀像。天王殿两侧有月门,入内,院中宽敞,古柏苍劲。正南是面阔五间的大雄宝殿,此殿原系三开间,“文革”中被毁,1988年重修时扩为五间。单檐悬山顶式,砖木结构。顶覆琉璃黄瓦,正脊两端施以龙吻吞脊,中置楼阁宝刹。金碧辉煌,高大雄伟。殿门额上悬著名书法家天水籍周兆颐书“应无所住”(语出《金刚经》)匾。门柱上挂木楹联一幅:
东土耶,西土耶,老树灵根不二;
风动焉,幡动焉,北流泉水湛然。
系甘肃诗词学会副会长张举鹏撰,甘肃省书法协会主席黎泉(赵正)书。
殿内祀三方佛、二弟子、二菩萨(注一)。塑像仿唐代早期塑像风格塑造。神态沉静庄严,衣饰紧身,薄纱透体,承北魏秀骨清像余韵。
东西各有配殿堂房、厦房九间。东配殿原祀把东方三圣(注二),堂房祀四大伽蓝(注三),这些塑像均毁于“文革”前期。东配殿现祀高1.8米的铜质地藏王菩萨像一尊。
西配殿原有铜质鎏金坐佛三尊,为西方三圣(注四)。像高2.2米以上,造型精美,神态生动,衣褶自如,线条流畅。为唐代所铸,属国家稀有瑰宝。不幸在1970年被毁。现祀缅甸华侨傅凤英女士赠玉石观音菩萨坐像一尊。左侧堂房原为孤魂殿。
院中花墙围栏中一株古柏,黛色霜皮,横卧南北,即千年古柏。园中花木争妍,沿墙竹影摇曳。晨钟幕鼓,山鸟时鸣,清幽恬静,景色宜人。
从西侧堂房穿过即到卧佛院。卧佛殿坐西面东,单据悬山顶,面阔三间。原殿宇毁于六十年代初期,1994年天水市佛教协会重修。殿内修有暖阁,内祀来自缅甸的玉石佛祖涅磐像一尊。阁上悬挂“得大自在”匾额,两边挂楹联一副:
法雨频施,倾听渭水春潮涨;
佛光普照,卧看秦城瑞气孚。
系陕西师大教授霍松林题写。
北侧修转角厦房五间。宽敞的院中原有七级舍利砖塔一座,不幸早毁。
中 院
中院山门为一开悬山顶式,门内两侧原有马房两间,中轴线上有台基高三米余,广约八十平方米。上有建于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关圣殿三间。据传,此处原有木质藏经楼一座,所藏佛经极多,不幸毁于大火。
院西为碑厅房,所存碑石毁于“文革”中。
院中空阔,辟为花园,从春到秋,花开不断。花架甬道,藤萝蔓挂,为旅游者提供了观赏休憩的去处。
东 院
东院山门为三开悬山顶式。上悬已故书法大师沙孟海书“南郭寺”匾。门内东西各有堂房,正中有过厅。
厅后有一座六角攒尖顶亭,亭柱六棱形,侧脚明显,风格古朴。亭上原悬“灵澈池”匾。亭中有泉一眼,即是杜甫诗中称的“北流泉”。亭后有观音殿三楹,殿内塑有莲卧观音像一尊,形态安祥,造型别致。东侧有龙王殿,西侧有圣母殿及卷棚。这些殿堂均已拆除改建为碑厅。
院东,近年新开辟占地约800平方米的梅园一处,每到春季,红梅绽开,暗香浮动,香飘四溢。
陀罗尼经幢
南郭寺内珍存陀罗尼经幢三段,现已字迹模糊,无可辨识。据学者冯国瑞先生《绛花楼诗集》里说:经幢系前蜀王衍乾德三年(公元921年)遗物。可知年号字迹在四十年代时尚可辨识。经幢至今已有一千多年。
隋 塔
南郭寺卧佛殿院中旧有七级舍利砖塔一座,俗称“隋塔”,是隋代广建寺塔时的产物。隋文帝杨坚在位二十四年,“前后营造寺塔五千余所”(范文澜《中国通史》)。仁寿元年(公元601年),文帝颁诏于雍、歧等30州建塔,安置佛舍利。建塔的仪式隆重,规模浩大,安排周密。限十月十五日午时,同下入石函。总管刺史以下,县尉以上,停常务七日,专检校行道及打刹等事。建塔的式样均按“所司造样,送往当州”的标准样建造。诏书指定“秦州于净念寺(麦积山)起塔”。
仁寿二年(公元602年)正月,隋文帝第二次颁诏分舍利于秦州、陕州、恒州、杭州等53州建塔,安葬舍利。仪式规模一如前式,诏书讲“其未注寺者,就有山水寺所起塔”。就是说,麦积山属第一次并注名建塔寺所。南郭寺地处州治,而且是已具规模的古刹,符合建塔条件,属第二次未注寺名者范围,是由州定建塔寺所。由此而知,南郭寺舍利塔当建于隋文帝仁寿二年。此塔几经颓废,宋代曾重修,不久遇地震而圮。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谢鉴等人修配殿的同时又修缮了古塔。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遇大地震倾塌。仅剩的三层塔身也在1922年被地方军阀孔繁锦拆除,所拆之砖,移建了他的“造币厂”。
北流泉
北流泉位于南郭寺东院六角亭下,原名不详,自杜甫诗“水号北流泉”后千百年来一直称北流泉,延续至今。杜甫当年见到的“泉”并非今天的“井”。据1987年修缮泉亭所见,下挖到六米多深时,“泉”的原貌清楚地显示出来。
此处原是一道低凹沟坡,没有殿宇等建筑。仅有一座大方砖砌成的四方形泉池,面积约三十多平方米。池北临沟,池南壁墙较高,上有涌泉三眼,泉水喷出,下泻泉池。池北留有瓦筒状形排水管道,池中蓄水达一定量时,由管道排出池外,流入沟底。下挖时见到的土层表明,这条沟是后被填平的。填沟显然是为了扩大寺院面积,首先须改修泉池,即采用了从池中用石块砌成井状。涌泉眼留在井下部,井泉的周围及整个壑沟均被填平,与西、中院地势等高。井口高出地面,井上又建了六角攒尖亭。逐步建起了观音殿、圣母殿、过庭及山门等,形成了又一院落――东院。
北流泉千百年来未见其涸。《天水县志》记:“东有泉,旱盈潦缩,祈雨极验”。此泉在天大旱时,水旺如旧。附近村民取水饮用,浇灌农田,不见其竭。且水味甘列,酷暑盛夏,游客至此,畅饮一杯,沁人心脾。
南郭寺历史溯源
南郭寺位于天水市南郊慧音山坳,面临藉水,背负青山。古柏苍郁,巨槐参天,梵宇辉煌,环境清幽,历来为天水第一古刹,列入秦州八景之中。
南郭寺创建于何时,尚没有确切史料可证。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诗人杜甫曾游南郭寺,写下了《山头南郭寺》一诗。诗中所称的“老树”(即古柏),现据科学测定,树龄已有两千余年的生长历史。
卧佛殿院中旧有舍利塔一座,历来称为“隋塔”,建造于隋文帝仁寿二年(公元602年)。依据建塔诏书“其未注寺者,就有山水寺所起塔”的规定,南郭寺在当时是已颇具规模的寺院。
从佛教发展来看,北方自西汉末期佛教传入后发展很快。尤其在东晋十六国时,前、后秦统治者笃信佛教,今天下大营寺院,开凿石窟,兴造佛像、译经讲习。元魏时,兴建寺院极为盛行。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太武帝下诏灭佛,佛教经历了一次毁灭性浩劫。公元452年,文成帝即位后下诏复法,明令重兴佛教,准许诸州城郡县于众居处各建寺一所。到魏末,各地寺院达三万有余,南郭寺大约建于这个时期(公元386―534年)。
寺院地处城郭之南,故名“南郭寺”。
悠悠岁月,南郭寺千百年迭有兴废。据现存唐代柱基石表明,中晚唐时曾大修寺院。宋代时重修。乾隆初年,被敕赐护国禅林院。清顺治、乾隆、咸丰、光绪年间曾多次修复扩建,鼎盛时拥有殿堂亭阁35座,78间。为一组佛教风格的古建筑群。
清末以后的七、八十年间,古建筑损毁严重,残垣断壁,野寺残僧,萧条冷落。八十年代后期,地方政府筹款修复,重修殿堂,画栋雕粱,兴建碑厅,拓修道路,古刹焕然一新。已辟为南郭寺森林公园,一九八一年列为天水市文物保护单位。
天水南郭寺
位于天水市秦城区城南2公里的山坳,建寺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里风景优美、古树参天,有汉柏唐槐等古树。唐乾元年间,杜甫流寓秦州,曾题咏:“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南郭寺庙殿隋唐时已初具规模,清乾隆十五年敕赐为“护国禅林院”。南郭寺西牌坊门前有两株千年古槐,树围达9.7米, 树高25米。
南郭寺是以三座牌坊式的大门各为中轴线,组成东、中、西三个大院。院内有一株生长2300 ─2500年的古柏,与一株寄生朴树(树围108厘米) 相依为命,观者无不称奇。
东院观音殿前有一水井,清澈见底,水味甘美,四时不竭。这就是杜甫诗中所指的“北流泉”。
地址: 天水市城南两公里
网址: http://www.iweeeb.com/w/%E5%A4%A9%E6%B0%B4%E5%8D%97%E9%83%AD%E5%AF%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