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血管疾病

现在位置:首页>>疾病百科>>急性脑血管疾病

急性脑血管病又称为中风或脑血管意外,可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前者包括脑出血,珠网膜下腔出血,后者包括动脉硬化性脑梗塞,脑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本病大多发生在中年以上,尤其是高血压患者,是老年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在临床上以动脉硬化性脑梗塞及脑出血最为常见。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一种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一时性脑缺血所致的局限性脑功能障碍,通常在24小时内缓解。常见病因有以下几种:

A. 由于颅内外动脉硬化,微栓子引起脑内小动脉栓塞;

B. 高血压病患者,血压突然升高或颈交感神经节受刺激,引起脑血管痉挛;

C. 心脏疾病,引起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

D. 脑动脉硬化,颈动脉扭曲,颈椎病增生性骨刺压迫椎动脉等均可引起一时性脑缺血,另外严重贫血、血小板、红细胞增多症者,也可造成本病发作。

 

(一)、症状

1、起病急骤,常在清醒时发生,可表现为眩晕、复视、面部麻木、同向偏盲、言语不清、共济失调、偏瘫、肢体麻木、不自主颤抖等。

2、发病时间短暂,一般数分钟,或不超过24小时可自行缓解。并易反复发作,逐渐加重。

二、动脉硬化性脑梗塞

本病是指脑动脉硬化和血栓形成,使血管变窄或闭塞,导致的急性供血不足所引起的脑局部组织坏死,是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之一。

 

(一)、症状

1、多见于有动脉硬化的老年人,男性稍多于女性,有高脂饮食习惯、糖尿病、长期大量吸烟者以及红细胞增多症患者患病率较高。

2、发病一般较为缓慢,病前数日内常有头晕、头痛、短暂性肢体麻木,无力等定位症状,以后逐渐出现偏瘫、失语,常在安静状态下发生,有部分患者在睡眠中发生。

3、一般神志清楚,表现偏瘫、失语等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由于脑梗塞部位不同,临床症状亦不同,如颈内动脉闭塞时,出现病灶对侧偏瘫、感觉障碍,偏盲及失语等症状。严重者出现昏迷。而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时,可出现偏瘫伴有眩晕,眼球震颤,呛咳、吞咽困难,发音不清,共济失调等。

4、辅助检查:

(1)脑脊液无色透明,压力不高,但大面积脑梗塞伴脑水肿者,可使压力增高。

(2)脑血管造影及脑部CT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二)、预防及预后

应积极防治高血压及脑动脉硬化,并要注意防止血压过低及血流缓慢,血液粘稠度过高等因素,坚持长期服用治疗动脉硬化及抗血小板凝集等药物。另外应加强适当体育锻炼,不要过多卧床。尤其对已有暂时脑缺血发作者,更应采取积极治疗。应戒烟酒。

本病预后一般差,多留有后遗症,并有复发性。

 

三、脑出血

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出血,最常见原因是高血压伴有脑小动脉硬化,在血压突然升高时发生,又称为高血压性脑出血。脑出血多发生在大脑半球深部的基底神经节、内囊附近,其次为桥脑,少数为小脑等。脑血管破裂后在脑组织局部形成血肿,引起脑水肿,使脑组织受压、推移、软化、坏死等,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危及生命。

(一)、要点

1、本病多见于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的患者,老年人多见,冬季发病率较高,并且多数患者有用力、情绪激动等诱因,有部分患者可有前驱症状,如头痛、头晕、肢体麻木等。

2、临床症状的轻重,主要取决于出血的部位,量和速度,起病时常有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短时间内神志模糊或昏迷,表现为呼吸带有鼾声,血压上升,面色潮红,全身大汗淋漓,大小便失禁,偶见抽搐,并出现局灶性神经受损体征,昏迷较深者可在数天内出现,如偏瘫、偏盲、失语等。

3、常见出血部位及相应症状:

(1)壳核-外囊出血:出现对侧偏瘫,并出现患者头和双眼转向出血病灶侧,开始瘫痪肢体驰缓,腱反射消失,数天后肢体肌张力逐渐增高,并出现病理反射阳性。

(2)丘脑-内囊出血:最为常见,开始病灶对侧出现驰缓性偏瘫,病理反射引不出,为“脑休克状态”,如出血量大,或损害下视丘及脑干,病人昏迷逐渐加重、体温上升,两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出现潮红式呼吸、呼吸衰竭,血压下降,并可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病情好转后,瘫痪肢体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灶对侧肢体呈痉挛性偏瘫、感觉障碍,同向偏盲,并可伴有运动性失语。

(3)桥脑出血:患者昏迷较深、高热,瞳孔极度缩小,出现出血病灶同侧核性的而神经麻痹,及对侧肢体驰缓性偏瘫,如双侧均有出血则表现四肢瘫痪,及双侧面瘫。

(4)小脑出血:突然感一侧后枕部疼痛、颈强直,剧烈眩晕、呕吐、站立不能,吞噬困难、眼球震颤,两眼向同侧偏斜,共济失调,由于急性颅压增高,脑干受压,并可发生枕骨大孔疝,使病情迅速恶化,出现深昏迷,以致脑干功能衰竭,呼吸心跳突然停止。

4、眼底检查:可见动脉变强,周围出血或乳头水肿。

5、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并呈血性。

6、CT检查:CT片出现出血性密度增高区,与低密度的脑梗塞区明显不同。

 

(二)、预防及预后

平时积极防治高血压及动脉硬化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对高血压患者要积极控制血压,并要注意平时避免情绪激动,用力过度,要保持大便通畅,应戒烟酒。

本病预后差,死亡率高。大多留有严重后遗症。

四、蛛网膜下腔出血

本病是指脑表面血管或脑底部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约占急性脑血管疾病的5~10%,可由各种不同原因引起,常见病因如脑血管畸形,先天性动脉瘤破裂、高血压动脉硬化所致血管病变等,不包括外伤及脑实质内出血进入蛛网膜下腔的继发性出血。

(一)、症状

1、先天性血管畸形引起者,多见于青壮年,而由高血压动脉硬化所致者则多见于40岁以上患者。

2、少数患者发病前有头痛、复视等症状。

3、发病急,一般有用力,情绪激动等诱因突然出现剧烈头痛,烦躁不安、呕吐,意识障碍多不明显。少数患者出现嗜睡、瞻妄、精神错乱,或癫痫样发作,或突然呼吸停止而死亡。

4、有明显的脑膜刺激征,也可出现对侧肢体轻瘫及眼底出血、水肿等颅压增高征象。多由动脉瘤或血肿压迫所致。

5、辅助检查:

(1)脑脊液检查:脑压增高,脑脊液呈均匀血性,3~4天后可转为草黄色。

(2)疑为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者,在病情稳定后可做脑血管造影检查。

(二)、预防及预后

本病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者,预后差,复发性强,约法三章1/3患者出血后48小时内死亡,约半数患者出血二周后再度出血,约60%患者发病后6个月内因再度出血而死亡。因先天性动脉血管畸形引起者,预后较前者稍好,高血压、老年患者预后相对较差。

对于有可疑征象者应及时做脑血管造影检查,注意防治高血压及动脉硬化。有出血历史者,应注意避免用力过度、情绪激动、便秘等。

 


英文名称: acut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