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枫泾古镇

现在位置:首页>>旅游景点>>上海枫泾古镇


省份: 上海市
城市: 松江区
景区级别: AAAA
门票价格: 联票50元
上海枫泾古镇地图:

点击地图区域不放拖动可移动地图, 使用左上角控制器可缩放地图.(地图位置标点偶有误差,仅供参考)

正在努力装载上海枫泾古镇地图...


简介:
古镇枫泾,地处上海西南。历史上,她因地处吴越交汇之处,素有吴越名镇之称;如今,她与沪浙五区县(市)(金山、松江青浦嘉善平湖)交界,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的最重要的“西南门户”。
枫泾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古镇周围水网遍布,镇区内河道纵横,桥梁有52座之多,现存最古的为元代致和桥,据今有近700年历史。镇区规模宏大,全镇有29处街、坊,84条巷、弄。至今仍完好保存的有和平街、生产街、北大街、友好街四处古建筑物,总面积达48750平方米(不包括其他街区保存的古建筑物)。是上海地区现存规模较大保存完好的水乡古镇。

枫泾文化发达,是蜚声中外的金山农民画发源地。枫泾人民热爱生活,蓝印花布、家具雕刻、灶壁画、花灯、剪纸、绣花、编织等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浓郁的民间文化艺术,孕育了金山农民画。自上世纪70年代后,以枫泾农民画家为主体的金山农民创作出了乡土气息浓郁、艺术风格独特的金山农民画,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是中国最具盛名的中国民间绘画之乡。农民画、丁聪的漫画、程十发的国画和顾水如的围棋,这些在国内外都具有相当影响的“三画一棋”,集于枫泾一镇,是国内罕见的一种地域文化特色。枫泾也是上海唯一一个全国历史文化名镇。
景点类型: 古镇*,AAAA*
出行方式: 参团*,自助*,自驾*
适合人群: 家庭*,情侣*,朋友*,小孩*,老人*
游玩项目: 摄影*,文化游*,观赏*
景点:

公社旧址

    
古戏台看罢古戏,往西走两步,就到了枫泾古镇上一个独特景点―人民公社旧址,这是上海地区保存得最为完整的人民公社旧址。
  人民公社是中国现代一段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1958年,全国上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在此形势下,当时的枫围乡(今枫泾镇外围农村部分)也成立了人民公社,取名火箭人民公社,第二年3月仍旧改名为枫围人民公社。一直到1984年1月,根据上级精神,枫围人民公社才恢复为枫围乡人民政府。前后26年时间,四分之一个世纪,这里一直是当时人民公社的办公地点。 走进这座和平街85号公社大院,迎面门楣上方是红底金黄的5个领袖体大字:‘为人民服务”。两边照墙上,分别用红字写着两条毛主席语录:“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
 
  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走进院子,那个时代的宣传气氛愈加浓烈地扑面而来。只见一排办公用房的廊前立柱上,由东向西刷满了一条条当时最典型常用的标语,分别是:
“抓革命,促生产”
“备战备荒为人民”
“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万岁”
“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万岁’
“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
“全国人民学解放军”
“农业学大寨”
“工业学大庆
公社旧址
  走廊内侧的青砖墙面上,悬挂着14幅毛泽东主席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黑白照片。
  这排公社办公用房里,按当时原貌恢复保存了公社主任室、办公室、贫协会(贫下中农协会)、知青办(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妇联、武装部、公安以及会议室等各种办公室。
走进一间间办公室,仿佛走进了历史。当时用的手摇电话机。各种生产计划的统计报表、办公用具……无不散发着历史的气息。
  公社主任室里,墙上贴着毛主席像、毛主席语录和“农业生产茬口表”。1967年8月毛主席题写的"革命委员会好"木刻版画也醒目地贴在墙上。公社主任的办公桌上,除了摆放着《毛主席语录》《最高指示》等“红宝书”外,还有一个小巧的钟,钟面上写着“毛主席万岁”,侧面是林彪的红底照相。壁洞里有1966年至1967年的各期《毛泽东》期刊和中共中央[1974]1号文件,在“中共中央通知”的标题上方,印有几个夺人眼目的红字:“毛主席批示,同意转发。”布置展室的同志 真可谓是用心细致周到,连挂在衣架上的军大衣也是当时年代流行的那种。
  在公社办公室里,你还能看到桌上的磁石式电话机,那是当时那个年代公社最先进的通讯工具了。《情况交流报告》、《会议记录》、《生产进度统计》、《人口统计》、《请示报告》等一排文件夹子整齐地挂在墙上,反映出当时公社办公室的各种职能。难得的是,报夹上的几张发黄的报纸,竟是六、七十年代的《人民日报》和《井岗山战报》。
  知青办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的简称,是当时响应毛泽东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的号召应运而生的。知青办是专门负责办理接收、安置、调解、上调等城镇知识青年插队落户工作的机构,在当时可是举足轻重的部门,影响和掌握着多少知识青年的命运。
  走进会议室,突人眼帘的是西边墙上的“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大幅字画。在旧凳子、旧桌子、旧杯子、旧的竹壳热水瓶之外,一尊白色的毛泽东石膏像摆在最显要的地方。这里是公社干部“早请示、中对照、晚汇报”的地方......
公社大院后边,还有当时响应“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号召而开挖的防空洞。里边有指挥室、会议室、弹药库……战备的所需一应俱全。
  只要是有点年岁的人,来到这里,无不能感受到历史的凝重。这里的一间屋、一张纸、一幅字,无不记载着那一段“轰轰烈烈”的辛酸历史。展出这一旧址,就是让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们再一次反思,让没有经历那段历史的年轻人有个直观的了解,以牢记那“史无前例”的惨痛的过去,珍惜改革开放的今天,共同去开创我们美好的未来。
 

三百园

    
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一座宋代的建筑――三百园了,这是一座三进三落的大宅院,和一座具有浓郁江南特色的后花园。他的原主人叫陈舜俞,字令举,号白牛居士,是我们枫泾人,当时在朝廷中位列屯田员外郎,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农业部副部长,虽官居高位,但他一生两袖清风,廉政正直,因看不惯朝廷中的一些丑恶现象,几次罢官,隐居故里平时喜欢吟诗作画,学识渊博,与诗人欧阳修、苏东坡、司马光交往甚厚,称为莫逆之友,经常在一起喝酒作诗,谈笑人生。死后,司马光还为他写了凭吊诗:“海隅方万里,豪 ?h几何人,百沐求才尽,三薰得士新,声华四方耸,器业一朝伸,他日苍生望,非徒泽寿春。”意思说天涯海角方圆几百里,能找出几个象他这样有杰出才能、才智出众、正直、贤良的人呢?百里之内才求得这样一个人才,他是经过三起三落才得以声誉四方。他为百姓所
 
  做的事,是天下苍生有目共睹的,并没有因为大起大落而荒度一生。苏东坡也曾“哭祭其殡”,到他的棺材前哭着为他写了祭文,后来陆游为这篇祭文作跋道:“东坡前后集祭文凡40首,惟祭贤良陈公辞指最哀。读之使人感叹流涕。”这座三进三落的大宅院记录了陈舜俞丰功业绩与坎坎坷坷的人生,每幢房子都反映了他当官的艰辛历史,因旅游开放我们赋予他新的含义,里面展示了三百多件展品――百灯、百篮、百行等代表物件故称三百园。 三百园
    陈舜俞(原枫围乡北庙港人)即现在的位置,宋庆历六年(1046年)进京赶考,考中乙科进士,任明州的观察推官,浙江的天台从事等职位,在浙江当官只有一年父亲就病故了,他只好带着父亲的棺材回到了枫泾,当时家中条件并不宽裕,只有一间庭院,回到家后,葬了父亲就闭门发奋读书。宋嘉?v四年(1059年)考取制科第一,任职光禄丞,后又提升为秘书省著作任郎等官职;在任职中,他廉洁秉公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经常把家里的钱接济于穷苦老百姓。在过去朝廷中为官,俸禄足可以建三进三落的大宅院,可由于平时的廉洁,竟拿不出银两造房,一直到宋熙宁三年(1070年)提升为屯田员外郎,他才建了第二幢房子,即现在的百篮馆。当时,宰相就是王安石,他主持变革推行“青苗法”,可陈舜俞受封建老思想的影响,竟上书反对,认为此举“有逆朝廷,非王道之举”。故受到朝廷大部分人反对,并被贬为谪监南康军盐酒税官,他心中大为不快,无心做官。任职期间,经常与太傅刘凝文游玩江西庐山,骑着白牛,故称“白牛居士”,宋熙宁五年,终究弃官隐居枫泾老家,终日邀友吟诗,牵着白牛往来于白牛荡上,还为枫泾的海慧寺撰写了《海慧院藏经记》,松江《超果天台教院记》及青浦《布金院经藏记》等。由于他的清风亮节,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枫泾的别称叫“白牛村”、“白牛镇”,还在镇西为他修了一座桥叫清风桥及清风阁茶楼。
  宋熙宁七年,王安石罢相,朝廷正值用人之际,皇上即招他入宫为官,并得知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连第三座庭院都无钱建造,就下旨地方官为他修建,还得知他爱好吟诗,就专门为他建造了一座可以吟诗作画的后花园。可好景不长,他做官只做了一年,王安石再次做宰相,他又再次罢官,回来后立书发誓,绝意仕进,永不做官。过着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并写了大量的诗作,如《都官集》、《应制策论》、《庐山记略》,在后花园我们可以欣赏到他留下来的墨宝。
  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陈舜俞第三次当官,皇上亲自下旨叫地方官为他建造的后花园,园内曲径通幽,鸟语花香,是一处吟诗作画的江南园林,园虽不大,只有1亩之内,但它却把一年四季的景色全浓缩在此,东、南、西、北四角分别栽种了四季不同的鲜花野果。你们看,东南角是春,栽种了桃花、柳树、铁杆海棠、紫藤枸骨刺等植物,每到春雷打响之后,桃红柳绿,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色;西南角是夏,栽种了上海市市花白玉兰、杨梅,盛夏时节,如白玉般的白玉兰香气袭人的绽放着,满树红红紫紫的杨梅,使人一看就垂言欲滴;西北角是秋,红红的枫叶、果实累累的芭蕉代表着收获的季节已到了;东北角是冬,有代表长寿的松柏,和不怕严寒的冬青腊梅,值身于此,真的有点象陶渊明所说,仿佛进入世外桃源,留连忘返了。
  园内最高处有一小亭,名留春亭,亭名是根据宋代高僧法号德葵大师所写的一首诗而提名的,“闻谈茅亭著意浓,留连美景一壶中。歌声不放莺声老,酒面常陪花面红,倚迸玉簪穿落日,柳拖金线系东风。时人尽道春归去,疑是桃源路忽通。”陈舜俞由于对朝廷的不满,弃官还乡,立书发誓,永不做官,每日邀友在此园中喝酒对诗,当时的欧阳修、苏东坡、司马光都到此来过。正如诗中所写:在亭子里,面对美景,喝酒对诗,说说笑笑,意境很浓,心情特别舒畅。尽管亭旁没有美妙的歌声陪伴,老去的黄莺也不在鸣叫,只有鲜红的花儿陪着醉红的面孔,但却能用头上的玉簪穿住落日,用金线般的杨柳揽住东风,大家都说春天已去了,但在这里却怀疑到桃花源的路刚刚才通。诗中道出了陈舜俞隐居后的心境和对园子的迷恋,此景、此情,取名留春亭,真的是相得益彰的。
  走下假山,又有一亭,名醉眠亭,小亭一面临墙,一面临水,坐在亭中,满园景色尽收眼底。池中荷花香远益清。有一小岛,犹如蓬莱仙岛,岛上有一太湖石,上写“醒魂”。意思是醒悟的意思,把事情看的很透彻。陈舜俞弃官后,每次喝醉就在这间小亭里小睡一会儿,感觉如在仙境,官场上的一些烦恼在这里都烟消云散了,把心中的不快全抛之脑后,留下来只有醒悟后的痛快,故他写道“酒胆长轻六印腰,醉中一枕敌千朝。兴亡藐比荣枯柳,聚散看同旦暮潮。酐法本应尘外有,醒魂徒向水边招。已闻佳士过从约,不似江东返去挠 。意思是说:系在腰中的酒壶一直是喝空的,醉后小睡一会儿醒来就觉的好几个朝代都过去了,成功与失败好比是杨柳发芽与落叶一样。当官与罢官,聚聚散散就好比白天的日出、日落退去的潮水,青苗法不应该在尘世间推行开来,喝醉了忽然醒悟想想一切都是一场空,现在知道在朝廷中有很多大臣们也赞同“青苗法”,我的失败就让他如江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吧。
  走出醉眠亭,穿过长廊便来到了当时陈舜俞的书房“一枕堂”了,“醉中一枕敌千朝”,当年的陈舜俞在这间书房里写下了很多有名的杰作。堂前一副对联写到:“海隅方万里,豪 隽几何人,百沐求才尽,三薰得士新”。这是陈舜俞的好友,著名诗人司马光凭吊陈舜俞时所写的,意思说:“天涯海角方圆万里,能找到几个象他这样有杰出才能、才智出众、正直的人呢?百里挑一的人就是他了,他是经过三翻四复的考验,深受老百姓爱戴的一名贤良。从这副对联可以看出司马光与陈舜俞交往甚密,了解颇深,一片敬佩赞扬之心。
  出一枕堂旁边又有一太湖石,上写“聚散”二字,“聚散看同旦暮潮”。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在此拍照照片做个纪念,它告诫世人: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当官与罢官,聚聚散散是很平常的事情,应该想得开些,这样生活才会更美好。
 

程十发祖居

    
 “枫泾是江苏省浙江省连系的一个小镇,可以证明两个‘母亲’共同喜欢这个孩子。”“一个小镇跨越吴越两地,一定有它的特点,所以使人流连神往。”“我的老家在枫泾,无形中育我成长的正是吴越文化。”这是国画大师程十发在《丹青蕴情》一书中写的几句话,充满了大师对故乡枫泾的一片深情。
  1921年,程十发出生于枫泾太平坊(今和平街151―153号)一户行医世家。程家原籍皖南,太平天国后期,避乱到枫泾。程十发的曾祖父世斋公是个读书人,精通医道。祖父子美公,也随父学医,且 练就一手好字,当年枫泾“积谷仓”三字就出于他的手笔。父亲欣木公医术高 深,在枫泾悬壶济世,留下美名。
 
    程十发4岁时父亲去松江行医,他就随同祖父一起生活。7岁起被送到枫泾祥通小学读书。9岁那年父亲病故。之后,他的成长受祖父子美公影响较大。子美公擅长书画,经常有三五同好来他家评书论画,其中一位叫张定九的先生经常教程十发写写画画。耳濡目染,程十发对画画产生了浓 厚兴趣。1938年,程十发遂报考上海美专,四年后毕业,就举办个人画展。之后,不断向《申报》投寄画稿,开始渐渐有了名气。 程十发祖居
    解放后,程十发先在上海人民出版社任创作员,1956年参加上海画院筹备工作,担任一级画师。期间,程十发风华正茂,其画作不断获奖。他的国画作品《歌唱祖国春天》荣获全国第一届青年美展一等奖,《儒林外史》插图荣获华东地区书籍装帧一等奖,同时获德国莱比锡国际书籍装帧银奖。连环画《孔乙己》、《画皮》获首届全国连环画绘画二等奖,影响很大。70年代,《李时珍问药图》、《西湖民间故事》彩色插图分别获得上海科普画展和全国书籍装帧展览会荣誉奖。之后,他出版了《程十发花鸟习作选》、《程十发近作选》、《程十发书画》一至九集、《程十发画集》、《程十发艺术》等书画作品集,成为国内画坛知名的国画大师。他长期担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声望。
  程十发曾三次回枫泾。1977年9月到12月,当时左的思想还在政治上占主导地位,他被下放到枫泾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当时正是金秋时节,程十发不仅在枫泾镇文化站创作了连环画《马头琴的传说》,还与故乡的百姓特别是一批青年美术爱好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据当时的青年美术爱好者回忆,那时程十发在文化站后楼上,专注地创作连环画,他身后的墙上,钉着一幅幅完成的画作。每有青年爱好者前去,他总是指着案头的一袋糖果招呼,“吃糖,自己拿。”一次,一位青年大胆问:“程先生,我们学得好画画吗?”程十发望着那位后来绘画创作颇有成就的青年缓慢而风趣地说:“聪明人,一学就会,一学就放,学不好画画;脑子有毛病的,也学不好;只有不聪明,但坚持画下去的,才学得好。”程十发的话,鼓励了当地不少的美术爱好者,使他们日后都在美术的道路上坚持走下去。
  2002年3月24日,八十多岁高龄的程十发携家人第二次回故乡。他怀着对故乡的一片深情,来到和平街幼年生活的祖居,还到南大街121号一125号中国早期共产党员袁世钊烈士的故居敬献了花篮,原来,袁世创烈士还是程十发的亲舅公。
  时隔两个月,在金山区和枫泾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一本集中收集上世纪70年代程十发、刘旦宅、汪观清、韩和平、郑家声等一批享有盛名的画家到枫泾体验生活期间留下的100幅精美画作的大型画集《丹青蕴情》出版了。程十发热情地为该书封面题写了书名。
  在《丹青蕴情》画册的首发式上,程十发和其他画家不仅深情地回忆当时的经历,还与当时手把手教过的农民画家陈富林等一起共同作画,为枫泾镇留下了珍贵的墨宝。
  现在,程十发早期生活过的和平街151号祖居已经修复开放。这是一座三埭两天井后带花园的宅院。里边恢复了程十发祖父、父亲行医的诊所厅堂和程十发出生居住的卧室。卧室里雕花床、梳妆台一应俱全。同时祖居还展出了程十发部分画作以及生活、创作用具。
 
 
程十发祖居

丁聪漫画馆

    
  丁聪,是我国当代最负盛名的漫画家之一,他以“小丁”署名的讽刺漫画,至今仍在报刊上不断表。八十多岁高龄,仍关心时事,体恤国计民生,作画不辍,堪称当今中国文化的一大幸事。
  丁聪出生一个漫画世家。父亲了悚(字慕琴),1881年出生于枫泾镇南栅,是解放前上海有名的漫画家。上世纪上半叶,丁悚在上海各大新闻媒体上发表过大量讽刺社会现象的漫画,影响很大。刘海粟在创办上海美专时,专门请了丁悚担任第一任教务长。之后,丁悚在法租界桓庆里31号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漫画协会――漫画会。他后期创作的月份牌上的时装妇女《百美图》,曾广为流行,被后人竞相收藏。文化大革命中,丁悚遭受迫害,于1969年病故。根据丁悚生前叶落归根的遗愿,1994年3月,丁悚夫妇骨灰被送回故乡枫泾安葬。
   丁聪虽出生在上海,但他对故乡枫泾怀着深情。丁聪于1916年出生,14岁那年父亲带他来枫泾寻根问祖,祭扫祖坟。2002年,应吉林电视台邀请拍摄专题片《回家》,回到家乡,看到枫泾的巨变,心中十分高兴。他欣然同意,在家乡陈列馆展出他的漫画作品。
 
    经过一年的筹备,由他的世交好友,中国美术史学家、评论家、著名书法家黄苗子题写馆名的丁聪漫画陈列馆在枫泾建成并开放。
  陈列馆座落在古镇北大街421号。由北大街到陈列馆,要走过一段幽静的石板小弄。进入大门,古银杏和紫薇、芭蕉、桂花、腊梅等花木把庭院装点得十分清新雅致。陈列馆主楼是五开间二层的民国时期建筑,上下都有走廊。整个陈列馆设有1个前言厅、7个展室(其中一个展室展出丁悚作品),一处
丁聪漫画馆
  贵宾休息室。总面积360平方米,展出作品100余幅。前言厅有丁聪的半身雕像和他的生平介绍。随后,各展室分别展出了丁聪的讽刺幽默作品、名著插图作品和人物肖像作品等。丁聪从上世纪30年代起就开始发表漫画作品,他对旧社会的反动统治和腐朽没落的社会生活予以了辛辣的讽刺,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欣欣向荣景象和人民热火朝天的工作生活予以真情歌颂,同时对一些落后的现象也给予了无情鞭挞,作品中处处透射出他的正义和良知。
  在《人物肖像》作品展室,沈从文、秦怡、萧乾、巴金、冰心、方成、冯骥才、新凤霞、老舍、鲁迅、茅盾、黄苗子、钱钟书。聂绀弩、夏衍、王蒙等等,一个个名人以漫画的形态,惟妙惟肖地展现在参观者面前。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丁聪在中国文化艺术界结交的广泛。他与中国文艺界好多知名人士都有深厚的友情。《名著插图》展室里你可看到,他为鲁迅、老舍、叶圣陶、沈从文、许地山等名家作品绘过插图。茅盾在1980年6月与丁聪重新见面时,情不自禁地挥笔写下了一首《五绝》:
“不见小丁久,
相逢倍相亲。
童颜犹如昔,
奋笔斗猛人。”
  不仅写出了他们间的友谊,而且对丁聪的作品和人格予以高度评价。此诗手迹也展示在陈列馆内。陈列馆还有一间录像室,展出了他创作和生活用过的一些物品,丁聪把它们取名为‘小丁实物”。墙上还有他在十三陵水库劳动期间,为京剧界知名人物梅兰芳、荀慧生、马连良、盖叫天、周信芳、侯喜瑞、李少春、萧长华等画的人物画像。丁聪自画像,他的儿子、孙子等漫画像也在这里展出。
  丁聪现任全国漫画艺术委员会主任,但他处处以‘小丁”自称。据他介绍,其中有两个意思。其一,在父亲面前,他永远是小丁;其二,“丁”的中文别解是“人”的意思,小丁即“小人物”。他的一生经历证明,他尽管成名很早,但始终没有忘却自己是“小人物”,常以小人物的平常心态对待自己,常以小人物的视角看待时事、社会,世态炎凉,因而他的笔下常常流露出真诚浓厚的百姓情怀。这才是他的艺术源泉源源不断,作品几十年来始终受到人民喜爱的真正原因。
 

朱学范生平陈列馆

    

    朱学范先生,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战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创始人之一,新中国首任邮电部部长。其故居是一座清末的民宅,朱学范的父亲朱寿山及祖上几代都居住在此,朱学范出生于1905年6月12日,兄弟姐妹共7人,因排行老七,父亲就给他取了个乳名叫“七官”,朱学范出生的时候,正是中国内忧外患最严重的时代,经过八国联军的侵略,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封建社会,外国列强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霸道。国内民不聊生,民变蜂起,由于他的出生,家里的负担更重了,父亲是上海一家当铺的店员,有一点微薄收入,母亲在家操家务,日子过的非常清贫,因孩子太多,工作又劳累,年幼的朱学范经常被父母送到乡下枫泾老家。童年时的朱学范在枫泾留下了很多的美好回忆,6岁开始上学,因父亲朱寿山是当铺的店员,朱学范自然成了典质职工子弟,在上海一所典质业小学上学,父亲给他取了一个学名叫朱屏安,学校放假时就回到枫泾老家。
  
    1920年15岁毕业于上海敬业于高等小学,改名朱学范。因父亲失业,母亲病故,为了养家糊口,1924年朱学范就进上海邮局工作,月工资28元。

    1927年3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4月12日蒋介石判变革命,镇压起义工人。得到信差通知,他只能躲避在枫泾老家。
   
    1928年与上海华为小学教员华守梅结婚,并在当年由敬业小学同学,国民党上海县党部书记姚肇里介绍,加入国民党,因为当时的邮务工会在国民党的包办和控制下,朱学范深感到群众需要,组织工会来保护自己的利益,要在工会里长久干下去,不参加国民党不行。
   
    1930年任上海邮务总工会常务委员,并参加杜月笙成立的恒社,任常务理事,杜月笙是上海青邦中势力最大的一个头子,当时,朱学范在邮务工会里碰到许多困难。他是工会的执行委员兼交涉科长,要同社会上各方面人物打交道,其中经常碰到的难办的事就是信差受到流氓的欺侮,这些流氓都是邦会中人,仗势欺人,无理可讲。只有用帮会的力量以大压小,以强制弱,于是,只有拜杜月笙为师。
   
    1935年中国劳动协会在上海成立,他任常务理事,抗战日期,与解放区代表在汉口发起组织中国工人抗敌总会筹备委员会。

    从1936年开始,就多次参加国际劳工会议。

    1947年,他在香港与李济深、何香凝等国民党民主派共同筹组成立民革组织。

朱学范生平陈列馆

施王庙

    

施王庙,俗称施王堂,坐落在北大街409号房枫泾重要的道教胜地。
施王庙建于明万历七年(i57年)。施王其名叫施全,施全历史上实有其人。宋高宗时任殿前司军校,民间唱本称施全是抗金英雄岳飞手下的护国大将军。岳飞遇害风波亭后,施全曾乔装打扮潜人相府,行刺秦桧未成,离京回乡。后朝廷册封为“定海侯”,掌管金山沿海一带,为金山及相邻浙江一带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和善事。另外一种说法,说他趁秦桧退朝时刺杀他,然未成功,反被秦桧分肢杀害于市中。由于他继承了岳家军精忠报国的美德,因而深受百姓爱戴。死后被加封为“靖江王”。
枫泾百姓为纪念施全,在明万历七年募白银400两;在枫泾北栅建造了施王庙。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重建,分前中后三殿。前殿两侧立有石马,中殿左右放置两条木船,后殿为主殿,楼下供奉施全和夫人塑像,楼上设精雕木床,是施工卧室。边上还有供道士起居的生活用房10余间。施王庙前还建有放生池,池上建有拱形石桥,称施王桥(现已重建)。整个施王庙占地3 000多平方米,是江南一带规模较大的道教官观。从清朝中叶开始,为纪念施全八月初二日生日,开始举行施王老爷神诞赛会。赛会时节远近数十里乡民都赶来枫泾看庙会,十分热闹。赛会有施老爷“开光”、出巡、摇梢船、放焰火、踩高跷、演大戏等节目,一般要延续两到三天。到清朝末年,由于城隍庙赛会的衰落,施王庙赛会成为枫泾一年中最热闹的庙会。现在一些老人回忆起来,还津津有味,说当时施老爷出巡时队伍长达数千米,场面十分壮观。施王庙庙会一直到1966年才停止下来。之后,施王庙大殿被改为枫泾小学教工食堂,前殿成了枫泾中学的三产小商店。
现施王庙已经重建。

施王庙

枫泾三桥

    

枫泾镇区内河道纵横,桥梁众多,素有“三步两座桥,一望十条港”之称。位于生产街西头的枫泾三桥景观由清风桥、竹行桥、北丰桥组成,三桥相连,组成一道难得的风景。

枫泾三桥

金山农民画村

    

  “金山农民画村”坐落在枫泾镇中洪村。它的地理位置处在枫泾镇的北部,距镇区约五公里。东至白牛塘,与本市松江区新浜镇为界;南与本镇俞汇村为邻;西与浙江省嘉善县相望;北与本市青浦区练塘镇交接。村域面积3.1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40.6公顷(合:3609亩),精养鱼塘800多亩。6个自然村,下辖20个村民小组,1017户,4200人。设立党总支部,141名中共党员。
  该村经济实力较雄厚。2005年,全村经营总收入1.5亿元,纯收入为250万元。
   驰名中外的金山农民画起根于中洪村(原为胜利大队)。2006年初被评为首批“中国特色村”(也称民俗文化村)。

 

  好啦,车子快进入中洪支路的周字港桥。前面远远望去看到的五颜六色的大型壁画,郁郁葱葱的竹林,粉墙黛瓦的古建筑群,便是我们的旅游目的地——金山农民画村。
   客们“画村”到了,请带好东西,依次下车,注意安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枫围公社胜利大队(现枫泾镇中洪村)农民们在民族、民间传统造型艺术中受到启迪。1963年成功地把民间印染、刺绣、木雕、灶壁画等特色古老艺术巧妙地运用到绘画中去,

金山农民画村
 

把江南农村多姿多彩的生活习俗和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作为绘画题材,以朴实的手法,创作了《踏水车》、《草囤里的猫》、《乘凉晚会》等一幅幅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农民画。六十年代后期七十年代初,上海画院多位著名画家程十发、郑家声、汪观清、韩和平及金山文化馆美术老师吴彤章等先后来到枫泾体验生活,搞创作,吃、住在中洪村的农家,同时举办美术培训班,在他们的感染指导下,一批土生土长的农家子女成了农民画作者。

 

传真: 021-65520713
电话: 021-62892605
网址: http://www.shfj.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