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玉门关
现在位置:首页>>旅游景点>>敦煌玉门关
省份: 甘肃省
城市: 酒泉市
县区: 敦煌市
敦煌玉门关地图:
点击地图区域不放拖动可移动地图, 使用左上角控制器可缩放地图.(地图位置标点偶有误差,仅供参考)
正在努力装载敦煌玉门关地图...
简介:
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中那悲壮苍凉的情绪强烈地感染着人们,引发起人们对这座古老而富有神奇传说的关塞的向往。
玉门关,是丝绸之路通往北道的咽喉要隘。自西汉张骞“凿空”,出使西域以来,通过玉门关这座海关,中原的丝绸和茶叶等物品源源不断地输向西方各国。而西域诸国的葡萄瓜果等名优特产和宗教文化相继传入中原。当时玉门关,驼铃悠悠,人喊马嘶,商队络绎,使者往来,一派繁荣景象。
玉门关又称小方盘城,耸立在敦煌城西北90公里处的一个沙石岗上。关城呈方形,四周城垣保存完好,为黄胶土夯筑,开西北两门。城墙高达10米,上宽3米,下宽5米,上有女墙,下有马道,人马可直达顶部。登上古关,举目远眺,四周沼泽遍布,沟壑纵横,长城蜿蜒,烽燧兀立,胡杨挺拔,泉水碧绿。红柳花红,芦苇摇曳,与古关雄姿交相辉映,使你心驰神往,百感交集,怀古之情,油然而生。
玉门关与阳关同时设置。西汉时为玉门都尉治所。王莽篡位后不久,丝路中断,此关封闭。但自东汉建武至延光一百余年中,丝绸之路又三通三绝。东汉时,玉门关已改为玉门都尉所辖。两晋南北朝以来战争频繁,又因中西方海上交通日益兴盛,丝绸之路呈现出衰颓迹象。小方盘城门砌了一圈闪光的玉石后,使关楼更中雄伟。从此,就改名叫玉门关。
景点类型: 遗址*
出行方式: 参团*,自助*,自驾*
适合人群: 个人*,朋友*
游玩项目: 文化游*,观赏*
景点:
长风几万里,吹渡玉门关
提起玉门关,人们会想起唐朝诗人王之焕的《凉州词》(又名《听玉门关吹笛》):"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这首诗完美地描写了边塞的风情,千百年来传为绝唱。然而,今人对他所描写的玉门关的确切关址,都提出了质疑,认为他们所描写的,已不是汉代的玉门关,而是唐朝的玉门关。
唐朝的玉门关在何处?据考证,唐时玉门关已由敦煌故址移设到了晋昌城(今甘肃省安西县境内)。如今遗址湮没,关址难考。有人根据与王之焕同时代的边塞诗人王昌龄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从军行》)的诗句,认为安西县境东南的锁阳城,可能就是唐朝的玉门关。也有人根据唐玄奘取经西去时的路线和当时丝绸之路的状况,认为唐玉门关址已淹没在如今安西县之东的双塔堡水库之中。总之,关于唐玉门关的具体地点,今天还是一个谜,有待专家进一步考证。
现在,我们要去寻的是西汉时期的玉门关。也就是东汉驻守西域三十一年的都护班超,迟暮之年在《求代还疏》中所写的"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的那个玉门关。
出敦煌绿洲向西行。戈壁上,无树无草,只有青灰色的石子单调地铺满地面;沙丘中,长满红柳和骆驼刺,这里没有村庄、农田。戈壁、沙漠中蒸腾起来的蜃气,在远处构成了一幅幅幻景;有的象时隐时现的湖泊、树林、村庄、城堡;有的象一群野马奔腾不息;有的水光连天,横在前方;但当我们靠近时,它又移向更远的地方,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
过了芦草井子西北行,又越过一座座沙丘,就可以看到断断续续的汉长城,顺着汉长城遗迹行半小时后,向西北望去,即见不远的沙岗上,矗立着一座不大的黄土城堡。难道这城堡就是春风不渡的玉门关吗?
其实,这既不是唐朝的玉门关,也不是汉代的玉门关。据史书记载,西汉在敦煌境内修筑了玉门关和阳关以为门户。从此这两座雄关,一北一南,成为古代通往西域、印度、欧洲的门户。出玉门关的叫北道,从阳关西行的称南道。北道经车师前王庭(今吐鲁番西)向西南通焉耆(今焉耆西南)、乌垒(今轮台东)、龟兹(今库车)、姑墨(今温宿)、疏勒(今喀什)越过帕米尔高原,直到地中海东岸地区,还有一条新北道,经东移到甘肃省安西县双塔堡附近的五门关,经伊吾(今哈密西)、蒲类海(今巴里坤湖)、车师后王庭(今准噶尔盆地东南)、向西渡伊犁河、楚河,过碎叶(今俄罗斯境内),抵达东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原老北道因新北道的出现,也称中路。
东汉初,仍以西汉的玉门关、阳关为西部边境的门户。到了和帝(公元89年到公元105年)时,匈奴杀汉吏,朝廷公卿以为宜闭玉门关,便把关口移设在今酒泉地区的玉门镇,向东移动了四百多公里,放弃了西汉所筑的玉门关。后来,班超的儿子班勇上言,认为应仍以西汉时的玉门关口,置校尉长史以捍抚西域各国。并写了《辨闭玉门关弃西域》的疏文。于是,朝廷就派班勇为西域长史,以西汉玉门关为门户,率兵屯西域鄯善、龟兹、温宿诸国,并发兵驱走西域的匈奴势力,西域得以平安。魏晋以后,汉玉门关再度废弃。自唐朝以后,汉玉门关址当初设在何处,一直无人说得清楚。近百年来,中外史学家、考古学者纷纷驰骋大漠戈壁之中,力图探索、考定汉玉门关的关址,可至今仍未做出确定的结论。
1906年-1908年,英国人斯坦因考察了敦煌西北的汉长城。在小方盘城附近,挖出几枚汉简,其中一枚较为完整、字迹清晰,上有"玉门都尉"字样。1943年10月,我国史学家夏鼐、阎文儒,也在小方盘城附近挖得汉简数十枚,其中一简书有"酒泉玉门都尉"字样。从此,人们便把这两简作为实物证据,认定汉代玉门关就是这座小方盘城。
近几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又考察了敦煌境内的汉长城、烽燧,进行了大量的发掘工作,获得了不少实物证据,对上述所谓汉代玉门关提出了不同看法。他们认为,以上述两简为据,小方盘城只能说是"玉门都尉"的治所,并不能由此认定它就是玉门关。
在玉门关和阳关间的一个考古现场,出土了一千多枚汉简,大量记述了二千年前这里屯防的日常活动,还记录出入关的人名、时间,其中有一枚"过所",即进出关口的凭证。
小方盘城屹立在比周围的沙丘、长城、戈壁、碱滩都高的沙岗上。北面远山,横亘天际,是北山的支脉马鬃山,北山之南,为疏勒河下游。在古城堡以北数十米处,有一碱湖,名叫哈拉湖。湖边芦苇丛生,湖中碧水汪汪。周围盐碱雪白;碱柴火红、艳如胭脂。这可以说是沙漠奇观。那水面上的野鸭,湖边饮水的驼群,湖滩远处的黄羊,点缀这里的一片生机。古城堡西南有断断续续,参差不齐的一条汉长城,据介绍它一直通向离这里七十公里的阳关。远处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几座烽燧的轮廓。这些烽燧也是随着长城一字形排开,通到阳关的。在小方盘城西北不远处,一条比较完整的汉长城,向罗布泊延伸过去。
小方盘城呈方形,墙身全为黄泥夯土版筑。虽是经历了两千年的风雨侵袭,如今还有几人高,可见其坚固性。古城堡有西北两门,因墙土部分坍塌,形如土洞。现在北门已用土坯堵住,西门安了铁栏门,如以保护。整个城堡不到北京一个大四合院的面积大。它南北长二十六点四米,东西宽二十四米,总面积六百三十多平方米。墙身残高九点七米,上宽三点七米,下宽四米到四点九米。
离小方盘城二十公里处的一座戈壁环抱的凹地中,可见一座雄伟的古堡遗址,这就是大方盘城。
大方盘城又叫"河仓城"。据记载,从西汉到魏晋,这里一直是个储存粮秣给养的军需仓库。它的遗址,比小方盘城大得多。南面的戈壁滩上,有一座砂石夹红柳筑成的烽燧,以及一些守卫的土墩,好像是城堡的眼目,在那里燎望。城堡在戈壁滩怀抱的洼地处,极为隐蔽,不到跟前,是发现不了这个仓库重地的,北面是一个很大的湖泊,离堡只有四、五十米,这是疏勒河的一个支流聚汇而成的。东西两面狭长的沼泽,表面上长满杂草,底下是深不可测的泥潭。仓库建在这样一个一面为戈壁掩护,三面被湖泽、沼地包围的高土台上,实在比较安全。看来,古人在这里建筑仓库重堡,是经过周密的勘测和设计的。
大方盘城坐北朝南。城堡为长方形,夯土版筑。东西长一百三十二米,南北宽约十七米,现存墙最高处为六点七米。从城堡遗址看,是大小相等的三个仓库,向南各开一门,整个仓库四壁大都残颓,只有北壁稍为完整。南北二壁留有不少规则的小洞,据说是仓库的通气孔。仓库外围东、西、北面还加筑有两重墙,至今遗迹尚存。
1945年,考古学家阎文儒等,在大方盘城掘得晋泰始三年(公元266年)石碣一块,证明此城堡晋时仍为仓城,到了唐朝才开始废弃。斯坦因在《西域考古记》中记述:"后来在内围墙一角垃圾堆中得到许多中文木简,简上说到从敦煌沙漠中输送粮食,以及积储的衣物等。"可见,当年这个仓库里的粮食、衣物,是供给把守玉门关一带的官兵和使节的。
玉门关究竟在哪里?
据甘肃省考古队和敦煌县文化馆1979年6月至8月,在小方盘城西十一公里处一个马圈湾的地方,对玉门千秋燧发掘的实物来看,玉门关遗址应在千秋燧以西不远的地方。具体在哪里,还有待进一步发掘考证。
从大方盘城回过头,沿着向西北方伸去的汉长城,一直来到马圈湾。这段长城,是截止目前能看到的最完整的汉长城。其残高二点六米,基底宽约三米,是用芦苇和沙石夹筑而城。它和小方盘东面、马圈湾西面的汉长城相接,沿着疏勒河南岸向西蜿蜒发展。这里的长城,每隔十里筑有烽燧墩一座。这就是古籍中所写?quot;十里一大墩,五里一小墩"的烽火台。这些烽火台下有方丈小室,古代都设有戍卒把守。遇有敌情,即将预先准备好的柴木点燃报警,烽烟在二、三十里外都能看到。在小方盘城东西两面的敦煌境内,现存这种烽燧就有十多座。
玉门千秋燧就是这段长城内十多座烽燧中的一座。它离有十几间土房的马圈湾仅二百米,在长城内侧不到十米的地方。这座烽燧建在一个居高临下的土丘上。离它不远的西北面的沙岗上,还有一个碉堡,形似炮台。沙岗下是湖水碱滩和沼泽地。从挖掘过的烽燧现场看,这里有了?t望台,设有坞墙,里面房屋是四个套间,有灶、炕,这可能是官员住的地方。坞墙外的附属建筑多狭小,这大概是士兵住的地方。附近还有一个较厚的灰层(文化层)。省考古队和敦煌县文化馆就是在这个灰层中挖掘出许多珍贵文物的。
这里总共发掘汉简一千二百一十七枚,这是在敦煌内发掘汉简最多的一次①,内容相当丰富。其中一块短而宽的木牌上写的"玉门千秋燧"字样,据考证,这是守卫这座烽火台的士兵挂在腰间的"证件"。这座烽火台的名字就叫"玉门千秋燧"。另外许多简上都记有年号,最早为西汉"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最晚的为"地皇二年"(公元21年)。其内容有诏书、奏记、檄文、律令、药方等。这对研究汉代的边塞屯戍、生活、经济、文化和各种制度,都是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更为重要的是,一部分汉简记述着出入玉门关人员的情况。这些文物资料表明,汉玉门关不在千秋燧以东的小方盘城,而在其西不远的地方。
玉门千秋燧出土的除大量汉简外,还出土了其他有价值的文物三百七十多件。包括大量的丝织品、毛笔、砚台、儿童玩具、狩猎工具、生产工具、兵器以及西汉时代的纸,还有至今完好的各种粮食等。这次出土的西汉纸,在国内是第四次发现②,它比东汉蔡伦造纸的年代要早一百七十多年。
从玉门千秋燧发掘出的汉简看,玉门关关门朝西,东、南、北三面设施不详。从这些汉简的记载还可以看出,当时的丝绸之路出玉门关到了一个叫"马迷兔"的地方之后,又分为南、北、中三条路线。这些记载,与其它史料和一些学者的说法,有些相吻合,有些相违。具体情况究竟如何,还有待于史家进一步探索、研究。
注:
①英国人斯坦因1906年至1908年挖得汉简七百零五枚,1913年至1915年又挖得汉简八十四枚。1944年我国考古学家夏鼐等挖汉简四十三枚,总共只有八百三十二枚。
②这次发现的西汉纸,年代为公元前71年,共五块,最大的相当于十六开纸大,均为麻纸,无字。我国此前曾在陕西的坝桥、扶风、内蒙的居延海,均出土过西汉纸。其中关于坝桥的西汉纸,学术界尚有争议。
中国丝绸之旅国际互联网编写
2000年11月4日
孤城遥望玉门关
作者:eduxb
说起玉门关,人们马上会想到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这就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沙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那悲壮苍凉的情绪强烈地感染着人们,引发起人们对这座古老而富有神奇传说的关塞的向往。
驱车玉门关,一路茫茫戈壁,百里不见人烟。玉门关,是丝绸之路西出敦煌进入西域北道和中道的咽喉要隘,出此二关便已身出中原,因此乃古来兵家重地。自西汉张骞“凿空”,出使西域以来,通过玉门关这座海关,中原的丝绸和茶叶等物品源源不断地输向西方各国。而西域诸国的葡萄瓜果等名优特产和宗教文化相继传入中原。当时玉门关,驼铃悠悠,人喊马嘶,商队络绎,使者往来,一派繁荣景象。
“听塞外羌笛胡角马嘶,张骞李广俱往矣。看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秦燧汉关今犹在。”还未到玉门关,便有这两句在路边。驰骋在戈壁沙漠里,心情并不干枯,相反,一望无际的黄色与蓝色竟让人有一种湿润的感觉,那种空旷是温温的,没有恐惧与寂寞。
玉门关又称小方盘城,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位于敦煌市西北的大漠戈壁滩狭长地带中的砂石岗上,与阳关刚好呈相反方向,和敦煌组成一个三角形。南边有盐碱沼泽地,北边不远处是哈拉湖,再往北是长城,长城北是疏勒河故道。东西走向的长城蜿蜒逶迤,一望无际,每隔5里或10里,就筑有一座方形烽火台,在长城烽燧的周围,还有明显房屋遗迹。在东西长城之南,另有一支南北走向的用板土芦苇筑成的长城,绕过玉门关西侧,向南直达阳关,关城北坡东西走向车道直通西域。古代丝绸之路从敦煌分为南北两路,敦煌是南道与北道丝路的分界点,向西北经玉门关进入哈密、吐鲁番等地,叫天山北路;向西南经阳关进入楼兰、若羌等地,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行,叫天山南路。因此,玉门关和阳关也就成为丝绸之路上通往西方的重要关卡,是西行商旅和文臣武将的重要停息站。
可惜玉门关距离敦煌市之间还有百公里的戈壁滩。秦时明月汉时关,昨日的辉煌也早已不再。余下的只是一座耸立在干枯的疏勒河道旁,戈壁滩中已有部分坍塌的废弃正方形小城堡。黄土夯筑,沟壑纵横,面积约600多平方米。置身残垣断壁间,仍能隐隐感受到边关的铁马金戈之气,使人不得不慨叹历史的沉重和苍凉。玉门关城垣开西、北两门,二门各嵌以对联,西门联云:“汉关秦月,千秋巨壁超金塔;黄漠绿涛,万里春风度玉门”;北门联为“莫愁前路无知己,西出阳关多故人”;门楼上高悬“无边晴雪天山出,不断风云地极来”楹联。城墙高达10米,上宽3米,下宽5米,上有女墙,下有马道,人马可直达顶。登上古关,举目远眺,四周沼泽遍布,沟壑纵横,长城蜿蜒,烽燧兀立,胡杨挺拔,泉水碧绿。不远处的戈壁绿洲,点点羊群如星辰点缀之中,刺目的阳光让人恍然自失。红柳花红,芦苇摇曳,与古关雄姿交相辉映,使你心驰神往,百感交集,怀古之情,油然而生。
玉门关与阳关同时设置,并为西睡边塞上进入西域的两大关口。玉门关一度曾为荒芜凄凉的代名词,西汉时为玉门都尉治所。王莽篡位后不久,丝路中断,此关封闭。但自东汉建武至延光一百余年中,丝绸之路又三通三绝。东汉时,玉门关已改为玉门都尉所辖。两晋南北朝以来战争频繁,又因中西方海上交通日益兴盛,丝绸之路呈现出衰颓迹象。到隋唐之际,晋昌(安西县)到伊吾(哈密市)的大道畅通,又是捷径,玉门关迁至今安西县双塔堡附近。从此,旧玉门关就逐渐衰败了。关口湮没,长城坍塌,路无人迹,终于沦为废墟。如今的玉门关已经被风化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土台,昔日车水马龙、驼铃叮呼的繁华景象已不复再现,成了“春风不度”的荒漠寂野。想当年汉将班超为击退匈奴,率铁甲三千出敦煌,走玉门,从此征战西域数十年,班超年迈时曾上书汉武帝,只求生入玉门关,回到中原以度晚年,最后他如愿死在了洛阳。当历史课本上的文字和今日苍茫天地中的废墟所重合时,心中的感怀无法描述的。
玉门关的得名与中国玉石之王和田玉有关。相传自从丝绸之路畅通之后,西域诸国的商队络绎不绝地经小盘入关,到中原经商。于阗国的特产“和田玉”也源源不断地经过小方盘,运到内地。
于阗国王为换回中原王朝的大批丝绸,派了一队官兵,专门往内地押解运送玉石。这队官兵押运了几次后,出现了怪事――驮运玉石的骆驼一进小方盘城,就口吐白沫,昏迷不醒。束手无策时,一位有经验的拉骆驼老人告之“要用上等玉石,在此城关门上镶嵌一圈,关神才会高兴”。押运官按老人的建议办后,骆驼才平安地到达了长安。关城也因城门被砌上了一圈闪光的上等玉石而更显雄伟,并被称为玉门关了。
倘徉在玉门关的小方盘城中,我惊诧于这种用黄胶土版筑的城垣,能在刀霜剑雪般的苍茫大漠中横卧两千年而不毁,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它使我在恍惚间突然从深邃的历史隧道中发现长城那苦难沉重的背影里,有一种近乎凄凉的审美之光。大凡诗人描写长城,不外乎关山月三字,而关往往是指玉门关。嘉峪关虽然号称“天下雄关”,可名气的确没有玉门关那么响亮。“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等脍炙人口的诗句,使得玉门关家喻户晓。从安西到玉门关还有几百公里的汉长城遗迹:焦土瓦砾、断壁残墙逶迤起伏在莽莽苍苍浩渺无涯的大戈壁滩上。但是所有的历史书或教科书讲到万里长城的长度,都是计算到嘉峪关止,令我大惑不解。战争和大自然的残酷无情,使得边塞悲歌成为唐诗中的一绝。战争与文化一旦交手,硝烟火药味好象也带有墨息书香,这个军事要塞一变而为长城中最富有文化气息的边关了。因此,玉门关成为当时长城一座承东接西的口岸、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长城在这里已经失去了它的本来意义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跟“马边载人头,马后载妇女”形成鲜明的对照。文化这东西始终是无敌的,当我们把长城从建功立业的内涵上彻底拆除的时候,长城所独具的美学意义才会凸现:它是古代人类和大自然的一场深刻的对话!如果说人类曾经战胜过大自然,勿宁说是时间和空间战胜了大自然,反过来,人类在空间和时间上却获得了最终胜利。
长城就是长城,它只是一个建筑奇迹,抑或是一道长长的历史风景线。
唐诗宋词中更多的是对玉门阳关的边塞吟哦,因为众多的文人骚客和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成就了春风不度的玉门关和再无故人的阳关那两大名关的赫赫声名。仅留下半边烽墩的阳关和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玉门关的美,不在于它们的深邃,而在于它们所寄托的悲壮与离愁。透过茫茫风沙,从高高隆起的干裂坚硬的黄土层里,从断裂的古长城残垣断壁坚硬厚实粗糙的表面中,我似乎找到了古诗中描绘的玉门古关的那种苍凉景色,读到了中国某一页苦涩历史中的某一段。
2006年2月9日
关到玉门中土尽
玉门关远居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敦煌县城西北约75公里的戈壁滩上,是自古著名的西疆边关,因由西域输入和阗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为汉武帝时所置。自魏晋以后,因安西通新疆东部重镇哈密的道路日见重要,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宋以后,中国和西方的陆道交通逐渐衰落,关遂废妃。今原玉门关址尚存方形城堡,由黄土夯筑而成,回复完整,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米,垣高9.7米。堡西、北各有一门,总面积63O余平方米。北门外横过古长城,西门外现在是一片广阔的盐碱土和芦苇沼泽。其它地面全为流沙所覆盖。至于安西双塔堡附近的玉门关,其遗迹已不可辨认。
甘肃河西走廊西端与古代的西域交界,玉门关是通向西域的门户。其地属于广阔的荒漠地带,到处分布着戈壁和沙漠。南北有高大的阿尔金山和马鬃山夹峙,中间为走廊式平原,敞向新疆东部,疏勒河流贯其间,向西潜流入东疆罗布泊盆地。玉门关就处在阿尔金山北麓戈壁与疏勒河冲积平原交接带上。汉代“丝绸之路”就取道于此。“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到敦煌后就分成南北两道。
玉门关是北道的出发点,到今哈密后,沿天山南麓一直向西,经过西域的许多城邦,然后越过葱岭(帕米尔高原),通向大秦(古罗马帝国)。古代战士赴西域作战和一些使者、僧侣出国都取道于此。
早在汉武帝时,张蹇两度出使西域都是从玉门关出行的。张蹇在西域十数年,历尽千辛万苦。回国后把在西域的见闻介绍给国人,扩大了国人的视野,促进了东西文化、经济交流。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李广利率数万之众、六千余骑出玉门关往西域征讨大宛国,途中因诸小国坚守城池,不肯给食,又攻之不下,因而回师。一往一返为时两年,回到敦煌,同行士兵已死亡十之八九。李广利上书朝廷,请求罢兵。汉武帝大怒,派人“遮断”玉门关,下诏:“军有敢入者辄斩之。”李广利甚恐惧,只得留守敦煌。这时,玉门关成了鬼门关。
汉武帝为了改善与外族的关系,与远居今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和亲,先后将江都王建之女细君和楚王戍之孙女解忧嫁给乌孙王,取道于玉门关。
东汉永平十六年(73),班超出使西域也途出于此。班超在西域三十年,对巩固我国的西部疆域,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就在这玉门关道上,公元二世纪波斯王子安世经此东往洛阳。三国时,我国第一个西去求法的僧人朱士行也由玉门关远行。
玉门关与内地殊异的自然环境加上极度荒凉的边色,常使一些爱国的远戍和远征者不免产生对人世的感慨,甚至带些悲凉。他们把这里视为远离东土的生死界地,不知是否能得生还。诗云:“关到玉门中土尽”,“唯思生入玉门关”,正反映了这种情感。至于唐诗人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所指的玉门关,是东移后的安西玉门关,它距原玉门关还有数百公里之远呢!”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原玉门关比后玉门关更加遥远和荒凉。就历史而论,玉门关不但把内地与西部疆域连结起来。而且成为亚欧东西两方之间的一座桥梁,对促进东西方文化、经济交流起过重要作用。
今在玉门关附近还可见到一些古迹。玉门关原来也叫小方盘城,在它东北10余公里处还存大方盘城。大方盘城与小方盘城同建于汉代,是汉代至魏晋时期国家西部防线储备粮秣的军需仓库,供玉门关一带官兵食用。此城长方形,夯土板筑,坐北朝南,东西长132米,南北宽17米,残垣最高6.7米。在这座城正南、长城内侧有烽燧,叫“玉门千秋燧”,由砂石夹红柳筑成,残垣高约9米,是汉代防备西域兵入侵的报警系统。上述古迹,由于当地气候干燥所以能够保存下来。玉门关附近的汉长城残垣是现今汉长城遗址保存最好的地方。残垣最高处4米左右,结构是就地取材,以芦苇、红柳、胡杨和罗布麻等夹砂砾层层夯筑,粘结非常牢固,可谓是我国古代独创的“混凝土”。汉长城西起玉门关以西,贯穿河西走廊,过黄河东去。
玉门关地下曾出土许多有价值的文物,包括文具、织锦、狩猎工具、生活用品和武器等。目前国内出土的第四块汉纸就是在这里发现的。这块纸的生产要比蔡伦造纸早一百多年。更重要的是大量汉简,有诏书、奏记、檄文、律令、药方等。这一大批出土文物为研究汉代近百年的边塞屯戍、生活、文化、外交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玉门关
玉门关是汉代在河西走廊设置的著名大关,处在古丝绸之路上。为汉武帝时设置,因西域输入和阗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的西北方向约40公里的小方盘城,现存的玉门关古城堡被沙阜环绕着,它的北面为北山,北山南侧为疏勒河下游。在古城堡北墙外边数十米处有一碱湖,汉代长城由此横向西北。玉门关的城堡呈方形,均为黄土夯筑而成。四垣完整,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米,坦高9.7米。堡西、北各有一门,总面积630余平方米。在汉代,为都尉的治所,是中国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孔道。对中国的对外交通,文化、经济交流都起过极为重要的作用。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白的“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千古绝唱,使玉门关声誉远播。今日登上玉门关,还可看见汉代防御匈奴的长城(又称汉塞)的一段,它从东沿着群山戈壁蜿蜒而来。建在小山坡、沟口旁或开阔地带上的烽燧,星星点点向西延伸。在玉门关东面约20公里的地方,汉时建有大方盘城,这是汉至魏晋时期我国西部防线储备粮秣的军需仓库,供应玉门关一带官兵的食用。古城坐落在高出河床2米许的自然土台上,呈长方形,坐北向南,夯土板筑,东西长132米,南北宽17米,残垣最高处6.7米。在大方盘城的正南面长城内侧3米处,是汉代的烽燧,叫“玉门千秋燧”,系石夹红柳筑成,残垣高约9米。
玉门关烽火台遗址
中国汉代长城关隘及障塞烽燧(烽火台)遗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北境。史籍记载,汉武帝为抗御匈奴,联络西域各国,隔绝羌、胡,开辟东、西交通,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分段修筑障塞烽燧。元鼎六年(公元前111),由令居(今甘肃省永登县)筑塞至酒泉(今甘肃省酒泉市),元封四年(前107),由酒泉筑塞至玉门关。王莽末年,西域断绝,玉门关关闭,汉塞随之废弃。东汉初,西域大道北移,后坑以西的塞墙再未复建,在小方盘城西侧新筑南北向塞墙,塞墙以南掘壕置“天田”(壕内平铺细沙,以检查越塞者的足迹),直至阳关(位于今敦煌西南的南湖乡)。敦煌一带的汉代障塞烽燧,一直沿用至魏晋时期。东晋以后,逐渐废弃,鲜为人知。1906~1916年,英人斯坦因(Aurel
Stein,1862~1943),两次对敦煌境内汉代烽燧遗址进行考察、编号,获汉代简牍700余枚。1944年,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和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合组西北科学考察团历史考古组,调查了南湖、小方盘城遗址及其以东的汉代烽燧遗址。1979年以来,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对河西汉代障塞烽燧遗址进行全面调查,并对敦煌西北的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进行了发掘。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敦煌汉塞沿疏勒河南岸,由东向西延伸。西汉的塞墙止于疏勒河下游榆树泉盆地东侧的马迷兔,在现敦煌市境内长约145公里,其间有大、小方盘城和马圈湾等烽燧遗址,一般保存较好。塞墙构筑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湖滩、沼泽地区,塞墙多先以芦苇束作框架,内填砂砾,再平铺芦苇层,如此层层叠压而上,底宽约3米,顶宽约1.5米,现存最高者约3.75米。戈壁地区多产红柳,则以红柳枝束为框架,筑法与芦苇作材料者相同。
小方盘城(斯坦因编号T14)
位于敦煌西北80公里,北距西汉塞墙3公里。为西汉玉门都尉、东汉玉门障尉治所。平面近方形,南北24.40米,东西23.60米。墙夯土版筑,厚4米,北墙现存最高10.05米。早期开北门,晚期以土墼封闭,开西门。障北50米处有一土丘,土丘上和土丘西坡地窖中,曾出汉简93枚。障西为东汉时新筑的南北向塞墙。
大方盘城(斯坦因编号T18)
位于小方盘城东北约11公里,北距疏勒河1.2公里,汉代仓储遗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34.8米,南北宽18米,有内外两重围墙。残墙最高7.6米。内有仓库三间,南北墙上下各有一排对称的三角形通风孔。仓库内外及其附近曾出土汉简和西晋泰始十一年(275)刻石。
马圈湾烽燧(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号D21)
位于小方盘城西11.5公里,马圈湾与盐池湾之间的戈壁走廊上。北距塞墙3米。烽燧平面长方形,底部长8.35米,宽7.6米,残高1.87米,为三层土墼夹一层芦苇叠砌。东南角砌有登顶台阶。堡早期筑于烽隧东侧,堡门西开,堡内有过道和套房三间,房内均有灶。火焚毁后废弃,改筑于烽燧南侧,门向南开。堡南
22.3米有东西向的长方形牲畜圈。出土汉代简牍1221枚,记载有关出入玉门关、玉门关侯及其管辖范围和屯兵、屯田活动等。其他遗物300余件,有粮食、麻纸、毛笔、石砚、丝织残片、毛织残片、丝绵、麻布、麻鞋、竹编织器、漆器、木器、骨器、铁器、铜器、五铢钱等。据分析,此遗址为西汉玉门侯官治所。
关于汉代玉门关址的确切位置,长期以来是史学界争论的一个问题。多数人认为玉门关设于小方盘城。有的学者对此提出疑问,认为应在小方盘城之西或西北。近年,据马圈湾新获汉简,有人提出西汉玉门关址似在马圈湾西南0.6公里的羊圈湾,王莽末年废弃。东汉初,玉门关东迁至小方盘城西侧的塞墙上。此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有待于今后的调查与发掘。
1963年甘肃省公布小方盘城、大方盘城及长城烽燧遗址为省级保护单位,树立了保护标志。1981年重新树立石刻保护标志,并于小方盘城遗址设专人负责保护工作。
自助旅游指南: 外部交通:航空 铁路 公路
内部交通
游敦煌可从北京、兰州、乌鲁木齐等地乘飞机前往,也可从兰州、西安、乌鲁木齐乘火车到敦煌站(原名柳园站),再换乘汽车前往(夜晚温度很低,一定要准备厚衣服),车程128公里,约4小时可达。但最佳选择是从安西乘汽车走312国道,经过桥湾城、榆林窟,如果幸运的话,在疏勒河水库还可以看到海市蜃楼。
外部交通
航空
敦煌机场位于敦煌市东13公里处,现开通有敦煌至兰州、西安、北京、嘉峪关、乌鲁木齐等城市的固定航线,每周38个班次。
>民航售票处,地址:阳关东路,电话:0937-8822398。
铁路
敦煌铁路北起兰(州)新(疆)铁路柳沟站,经甘肃省安西县城至敦煌市,全长169公里,沿线设小宛、瓜州、甜水井、敦煌市4个车站,是甘肃省境内唯一的一条旅游专用线路。敦煌市火车站位于敦煌市内通往莫高窟的文化路口上。
公路
客运可通往酒泉、兰州、西安、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格尔木等城市。如去西藏,可到格尔木再转车前往拉萨。敦煌市内除去玉门关仍为戈壁沙路外,都有笔直宽阔的柏油马路通往其它景点。敦煌汽车站在鸣山路飞天宾馆对面,每日有车发往兰州、鸣沙山月牙泉、南湖(阳关)、嘉峪关等地,敦煌到嘉峪关约需7-8小时。
>敦煌至青海格尔木524千米,至嘉峪关383千米,至乌鲁木齐1056千米,至兰州1031千米。
>敦煌汽车站,位置:鸣山中路,电话:0937-8822147。鸣山路西面为国营长途车站,东南为汽车站,均有发往各地的长途车,以国营站车辆较多。
如果从西藏下到格尔木可以考虑乘坐长途卧铺车至敦煌,票价70至80元,早6点左右抵达敦煌西七里镇,可乘面的进城3至5元。
内部交通
有中巴车沿固定线路在市内通行,全市有各型出租车320多辆,昼夜服务。市内有300多辆人力车,十分方便。在市区鸣山路上,有4个自行车出租点。如想租用旅游车,豪华空调型,可与当地旅行社或星级宾馆总台联系;普通国产巴士,可与各汽车客运公司中心联系。
敦煌市不大,东西主要街道只有1条,西起党河桥东至敦煌宾馆前的牌坊为繁华路段,疾行约45分钟可穿过,市中心反弹琵琶塑像为标志划分东、南、西、北大街。市区内有公交中巴,但是标示混乱,而且没有什么地方值得坐车前往,所以建议徒步或租自行车在市内闲逛。由雕像西侧市政府所对鸣山路和东、西大街组成的T字形街道可以满足旅行者基本需要,特殊要求你只好自己探索了。
沙洲市场东面有夜光杯厂门市部,如果选购礼品可以到此购买,价格比小摊贵但质量有保证。包车可到沙洲大酒店十字路口,此处为出租车聚集地,或鸣沙路市政府招待所南的小十字路口处,如果包车或找人合租车可于此地联系。
网址: http://www.iweeeb.com/w/%E6%95%A6%E7%85%8C%E7%8E%89%E9%97%A8%E5%85%B3